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武姜偏爱幼子,更换太子不成,又讨要封地,郑庄公只好一再退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春秋虽然是鲁国的国史,但是也会记录一些其他国家的事情。最初的时候主要是同盟的国家或者是同姓的国家。遇事的时候会发通告给鲁国,鲁国就顺道记录在春秋上。到了中后期,霸主叠出,一举一动都影响着鲁国的利益,所以对霸主的记录也就越来越多。
郑国和鲁国是同姓的国家,都姓姬,都是周王室的分支,算起来应该是兄弟之国。 鲁国的始祖姬旦是西周一任天子姬发的弟弟,而郑国的始祖叫做姬友,他是西周第11任天子姬静的弟弟。您估计一听这个辈分就知道,郑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到本年为止国君只有三任,一任就是这位姬友,二任叫做郑武公,三任叫做郑寤生。
本年在任的国君就是这位郑寤生,郑寤生的寤生这个名字有点来历,所谓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我们知道小孩出生的时候,首先是头会先出来,然后是肩膀,然后是腿,但是有时候因为胎位不正,所以是肩膀或者腿先出来,这种用老话来说就叫横生倒养,而郑寤生就是腿先出来的这种。
大概是在生郑寤生的时候,情况十分的危急,所以郑寤生的母亲武姜受到了惊吓,从小就不喜欢郑寤生,这我们要多插两句。武姜的名字其实不叫做武姜。武姜只是后世对她的称呼,她是申国人,申国姓姜,所以姜其实是她的姓。武姜则是她的老公郑武公的谥号,也就是说这个称呼至少是在郑武公死了之后,才有可能用。我们可以大概想象一下,武姜的名字,按照春秋的习惯,可能就叫做比如郑博姜、郑书姜。
当然了,因为春秋没有记录,我们也不能这么瞎猜,所以我们就只能用后世称呼她的名字,称呼她为武姜。武姜不喜欢郑寤生,但是给他起名叫做寤生,却是春秋时候的一种命名的习惯,就是以出生时候的状况来命名。这种情况叫做信。武姜不喜欢郑寤生,所以她就向郑武公要求,她的另外一个儿子郑段为太子,把寤生给替掉了,结果郑武公没有同意,武姜又三番五次的提出这样的请求,郑武公都一一拒绝。
所以到郑寤生继位的时候,武姜又来找郑寤生,为郑段讨要封赏。郑寤生就问,那你想把他封在什么地方呢?武姜说,最好是封在治邑,治邑在泗水的边上,所以后事给他另起了个名字叫做泗水关,这个我想大家肯定都听过。关二爷温酒斩华雄就是在这个是泗水关。
而且据说西周五任天子姬满,喜欢巡游天下,曾经在治邑这个地方圈养老虎,所以治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虎牢关。那么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是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肯定是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种。
这么样一个地方,郑寤生怎么舍得给?所以他说治邑是一座山城太过险要,当年国叔就是倚仗地势有恃无恐,最后死在那个地方。国叔是治邑以前的风军,国叔的先祖是西周一任天子姬发的叔叔叫做国中。想当年西周有一个地方的小诸侯,一跃成为能够和商王朝分庭抗礼的力量,主要靠的就是八余二国,而国中就是二国之一。
论述起来,这位国中的后代国褚就很像郑段的样子。所以郑寤生说这个话,言下之意就是我把这么险要的地方给了郑段,郑段万一也是有恃无恐,不思修得那将来不是下场,跟国叔一样吗?这个理由说得冠冕堂皇,所以武姜也不好反驳。接着郑寤生又说,除了治邑,其他地方随便挑,所以武姜就退而求其次,要求京邑。
郑寤生就把京邑交给了郑段去管理,当时人们都称郑段为京城太叔,太这个字,意思是为在前列。所以京城太叔其实说的就是在京城的国军的第一个地理,或者叫第一位的地理,这么个意思。而骨子中太和大是相通的,所以京城太叔也往往会被写成京城大叔。是想郑段年纪轻轻就被人叫做大叔,想来应该是挺郁闷的。
郑段被封在京邑是两兄弟第一轮的隔空对招,作为当年国君地位的最有力的竞争者,郑寤生继位之后,郑段首先担心的是被清算,所以他选择治邑和京邑,实际上都是为了做防御。治邑我们刚才说了,当然是天下雄关,而京邑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治邑有名。
但是他和治邑都在今天河南省的荥阳,后是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是靠扼守荥阳城搞对抗项羽,即使以项羽之强,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破荥阳,况且精这个字的本义是指人工堆砌的高台。
古代的高台往往都是防御的作用,而京邑已经为名,我们就可以想象他对这个高台的自豪感。所以京邑虽然不如治邑,但是它也是防御力极强的要塞。而对于郑寤生来说,只要是不要治邑,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静观其变,那么这两兄弟后事如何呢?你们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