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顷襄王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

2022-09-22 00:50:09 作者: 楚顷襄王在历

  对庄辛的直谏,楚顷襄王彼时大不以为然,随他去了。此刻,看着遍地逃难的楚人,熊横已经追悔莫及。逃亡途中又传来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熊横继位之初,已经让屈原回朝参与国是。屈原和一帮正直忠贞大臣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困死于秦,让楚国蒙受奇耻大辱这件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将屈原再次放逐更偏远的荒野之地。此刻,楚顷襄王仰天长叹:屈平大夫别我而去,后悔晚矣!良久,又问国相昭子、令伊子兰:汝等作何感悟?二人满面羞赧,面面相觑,无言以回。子兰从此坐上冷板凳,熊横则日渐觉醒。

  认真说起来,其实论起奢靡昏庸,楚顷襄王熊横远不及他的几位先祖,更不及他的父王,楚怀王留给他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丢国都的他又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的一个。后世为什么对熊横的恶评恁多呢?很大原因是他听信谗言,流放屈原,最终屈原又因他丢失都郢而投江自尽。后世人们想起屈原,读起屈原辞赋,都会痛骂熊横。骂人者肯定不会摆被骂者的好。历史告诉我们,得罪什么人也别得罪文人啊!

  熊横一行在残兵败将簇拥下,仓惶奔逃,不觉来到大别山南麓。走投无路情势下,幸有驻守黾塞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的楚军前来接应;于是,楚王熊横在国相昭子辅佐下,遂决定翻越大别山,暂奔城阳再说。

  信阳城北二十五里之城阳城,初建在楚武王克申设县(早于秦朝县制)之后,为楚国屯兵城;楚文王吞并申国周边的诸侯小国后,特别是灭掉蔡国后,大量蔡国人涌来,楚国在屯兵城基础上规划扩建城廓,驻扎重兵,取名负函,背负淮河、黾塞三关防线,成为楚国进军中原的军事要塞。

  “负”有背负、抱持之义,“函”有包容、函纳之义,楚人命名新筑的城廓为“负函”,取“背负河山,函盖中原”之意,有“乃谋北方”的战略意图,列为楚国“问鼎中原”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城居淮水北岸,东、北低,平原广袤;西、南高,背负淮水与黾塞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关,军事地位极为显著。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吴国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受伤的楚昭王逃亡中躲避于随国,吴军包围随国都城,威逼随曾侯交出楚昭王。正在此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救楚的援军到了,吴王阖闾只得退兵。楚昭王从随国出来曾到负函短暂养息。或是重新认识了负函的战略意义,或是狡兔三窟,修条后路;总之,楚昭王郢都复位后就派来叶公诸梁,与守将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共同主持,对城池进行大规模加固修建,使之成为楚在淮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公元前491年,楚昭王率大军伐吴就是从负函城出发的。

  狼狈不堪的楚国王室贵族在城阳安下身来。楚顷襄王熊横一改慵懒作风,即召集文武官员议事。昭子对曰:昔先祖筚路蓝缕,尚能开拓荆楚江山;我今仍有半壁江山,若君臣一心,绝地反击,收复失地可期。熊横遂宣布城阳为复兴楚国临时国都,后人因此也称城阳为城郢。堂上有人立即参奏兴土木,建王宫,被顷襄王斥下。郢都坚固不坚固?秦军不过三日拿下。人心之固,国家方能坚不可摧。顷襄王说:文没有屈平、庄辛,武没有左司马眅、庄蹻,何以救国也哉!很多大臣建议顷襄王迎回庄辛辅政。于是,顷襄王派出骑士,拿着他的亲笔信,前往赵国迎回了庄辛。

  这一回楚王熊横放下了身段,礼贤下士,亲自到城阳城外迎接庄辛。主仆一见面,熊横就谦卑地说:“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见熊横如此诚恳,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庄辛仔细分析了各国形势,又对楚顷襄王说,虽然秦国占领了楚国都城,但楚国还有纵横几百里的土地,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错误做法,秦国是灭亡不了楚国的。熊横遂令驻守黾塞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的楚军反身守北御南,守卫城阳,使得楚国王室得以在城阳偏安一隅。

  楚顷襄王决心振作起来,纳谏改过,重用正直善谋之人,以城阳作为楚国复兴基地,收复失地。首先,以申息之师为主力,并陆续调集东部现存兵力和附庸国兵力汇集于城阳,同时收编逃难楚人中青壮男丁,计十余万,加紧在跑马岭整编训练。其次,封庄辛为阳陵君,授予执珪,并赐予他淮北大片土地,以表彰他直谏和救楚之功。第三,派人迎取庄邑女庄侄为襄夫人。

  楚顷襄王在城阳,罢淫乐,勤理政,据说熊横当时立下楚国不兴不食肉的戒律。他还想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在众大臣劝解下,搬走龙椅,改为坐薪。相工出于好心,送来一捆绸布包裹的软草,被熊横严词呵退。他亲自安排人砍了一捆树枝,每天就坐在上面办公,时刻提醒自己要忍辱负重,中兴楚国。熊横每日半天办公,半天坐守跑马岭观看练兵情况,给参练将士鼓劲打气。

  失郢次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新组建的楚军初试锋芒,首战收复巫郡、黔中郡失地。秦国只得又派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秦本纪》)。《史记·楚世家》亦记载:“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巫郡、黔中郡虽然得而复失,但初战胜利还是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扭转了鄢郢之战后楚军颓废的士气。

  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二十三年),熊横趁秦将白起伐魏时机,再次组织楚军反攻。这次反攻,楚顷襄王熊横做了充分准备,举行了声势很大誓师大会。并在行动前派人远赴滇池联络庄蹻将军,要他从南部发起攻秦,策应楚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楚军出师大捷,再度收复巫郡和黔中郡。不久,又抓住秦主力北移攻打三晋之机,十万楚军再次出击,一举收复鄢郢之战秦国所掠江旁(鄂东、赣北)十五邑,设置郡县,抵拒秦国。

  楚顷襄王熊横临都城郢(城阳)大约三年光景,励精图治,挽楚国于即倒;坐薪图强,收复大片失地,将功抵过,使楚国得以延续五十五年。熊横在城阳城三年,大有先王熊侣“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遗风,被后世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