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从未当丞相,顾雍却为相十九年,孙权是如何选择的?

2022-09-23 12:25:50 作者: 张昭从未当丞

  笔者在此加一句,只有傻子看不出来孙权如此提携顾雍的用意。未来的领导滴酒不沾,你天天烂醉如泥,的确不太合适。

  不久之后,顾雍被封为太常,进封醴陵侯。逢孙邵去世,顾雍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这丞相一当就是十九年,而在其任上,有何种艺术,陪好巨难“伺候”的孙权呢?

  1.会张嘴,会闭嘴

  顾雍在担任丞相后,选贤举能,还秉持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面对国内大小事,顾雍常常派人投入群众中去,收集百姓的建议,自己甄选后列出解决方案呈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纳顾雍的建议,顾雍会高调表示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如果不被采纳,顾雍也会非常低调,闭口不再谈此事,不像张昭那样“一言不合就开干”。

  2.能给领导面子,也能保持原则

  在朝会上,顾雍依旧寡言少语,而且对孙权毕恭毕敬,让人挑不出来毛病,但毕恭毕敬并非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张昭日常“开炮”,批评孙权现行的法律过于严格。孙权听了以后压根就没理张昭,直接扭头问顾雍怎么看此事。其实张昭“弥辣”的表达方式是与孙权的症结之一,孙权显然很不高兴。但顾雍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张昭相同,于是客观的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张昭相同。孙权听罢,这才开始讨论减轻刑罚之事。

  3. 你吃饭了没?

  这段小标题,并非为了蹭近日“李雪琴”的梗,而是孙权曾真实表达过的。孙权每次遇到疑难问题,都会派中书郎前去顾雍的家中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顾雍。而顾雍如果同意孙权的决议,就会留下中书郎在家吃饭,并将自己的建议滔滔不绝讲给中书郎。如果顾雍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吃饭了,并且直接劝中书郎“家走”。

  最终,孙权也知道如果顾雍同意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如果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因此,孙权每次等中书郎归来复命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没“?

  原理其实很简单,一是防止高层决议泄密,二是每个领导或君主都不喜欢被拒绝,当不得不被拒绝的时候,对方越隐晦低调,给自己的感觉才会越好。

  4.涉军问题和孙权态度一致

  孙权是一国之君,什么是让他又爱又忌惮的事情,答案应该是军队,尤其是边境军队的状态。

  当时边境的诸位将领,大多数都想要主动进攻敌人而获得功劳,将领们频频上书表示发起战争的好处。孙权因此咨询顾雍怎么办。顾雍表示,兵法中明确要“戒”小利,这些人请求发起战争,就是为了邀功,并非为了国家。您应该下令禁止这种过于冒昧的请战行为。凡是不足以耀威或给敌人重创的,都一律不听从。

  孙权认可了顾雍的建议。

  根据《江表传》补充,顾雍遇到的军国大事,当自己有明确意见之后,如果不是先亲自见到孙权,是不会向其他人透露一个字的。

  有相如此,君复何求。

  四:张昭“落选”丞相之后

  话说,孙权幸好没用张昭,因为在这之后张昭的脾气越来越烈。孙权对于张昭的“反抗”也越来越激烈。在孙权称帝的时候,孙权已经主动怼张昭了,批评张昭“如果当年要是听张公的,我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听到后,立刻伏在地上流汗发抖。有人认为这事儿是假的,但也有部分学者支持这段史料。

image.png

  后来,张昭称自己老了退休,将手上还难免有点的兵权全部上交,地位仅次于三公。虽然退休,张昭每次朝见的时候,都辞气壮厉,义形于色。甚至因有一次忤逆孙权的旨意,被命令不许参加朝会。

  后来孙权向张昭道歉,这事儿才算过去。再后来在公孙渊问题上张昭再次与孙权意见向左,且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引发孙权勃然大怒,甚至抽刀质问,最要命的是这句话“吴国的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则拜你”。孙权忍无可忍了。最后张昭搬出已故太后,才勉强解决了这场矛盾。

  孙权没有听从张昭的建议,仍然和公孙渊交往。张昭得知孙权没听话,就拒绝上朝闭门不出。孙权命人将张昭的大门堵死,“你不出来,也就甭想出来了”。最终公孙渊叛变吴国,孙权想亲自找张昭认错,但张昭就是不出来。还是孙权狠,派人火烧张昭府。当看到孙权死也不出来的时候,赶紧命令灭火。还是张昭的儿子懂事,一看孙权灭火,就搀着自己老爹和孙权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