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同期名人相比如何?是最笨拙却也是最精明的!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湘乡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个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入睡。最后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一向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几个兄弟,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有一个达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与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了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还是个倒数第二。与曾国藩同期的名人比,曾国藩的平庸一目了然:左宗棠十四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十七岁就中了秀才;而梁启超更是十一岁就成了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
梁启超曾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裳也一向瞧不起曾国藩,经常不留情面地批评曾国藩“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曾提到他“儒缓”。曾国藩也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浓吟数时不能了。”
可见曾国藩的智商确实是一般。
但是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
曾国藩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时,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另辟蹊径,创立了湘军。当清朝举朝上下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时,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的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曾国藩的战略是十分正确的。
曾国藩还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之后,曾氏一族如日中天,曾国藩更是大权在握,此时他却十分冷静,毅然上书请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掉了自己的权利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曾位极人臣,也跌落过谷底。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的人,在传统官场上并不多见。
李鸿章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深通韬略,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国藩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里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诚恳,不温不火。相比之下,李鸿章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智商中等的他在官场上、战场上却“精明”无比,不仅成就了一番伟业,还急流勇退,保全了曾氏一族,可见曾国藩在学做圣人这一方面确实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