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伯温为什么不能当宰相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皇帝和将军,还有一类人物也显得特别耀眼,那就是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俗称军师。刘基,也就是刘伯温,他是朱元璋的军师,辅佐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建立了明朝。
有些朋友就问了,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不让功劳很大的刘伯温当宰相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朱元璋不封刘伯温当宰相,是因为刘伯温不能当宰相,而且有个更适合当宰相的人,他就是李善长。从资历、才干、性格各方面来说,李善长都比刘伯温适合当宰相。
汉高祖刘邦在登上皇位以后,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最得力的三个手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认为,在他手下之中,运筹帷幄的军师是张良,擅长处理事务是萧何,最能打仗的则是韩信。朱元璋也曾评价过,他认为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吾子房也”。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没有让张良当宰相,而是让萧何当了宰相,同理朱元璋自然不会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选择了李善长当了宰相,因为李善长就是他心目中的萧何。
李善长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几乎和萧何一模一样。
一、调和诸将、严明军纪。朱元璋曾经和李善长说:“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
朱元璋和李善长说,我看群雄之中负责文墨和谋略的人,经常诋毁身边的将士,不能发挥出他们的才华,以致于大败。你应该要吸引这个经验,要协调好将领们的关系,不要像那些人一样。
朱元璋的话,李善长一直深记于心。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择贤辩愚,让他们能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又如在镇守和阳时,诸将都是郭子兴的部下,互相不服气,李善长便从中调节,让他们同心同德。是不是颇有点汉中时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选贤用能的感觉?
二、留守后方,供应军需。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跟他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能源源不断供应兵源和粮草密不可分,朱元璋能战胜强敌登上帝位,也一样如此。
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时,李善长则留守后方,统筹全局,转运粮草。在李善长的协调之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为朱元璋在前线作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宰相是什么,就是皇帝的大管家,负责帮皇帝处理好各项琐事杂事,事无巨细,都得关心。而刘伯温扮演的军师角色,则更多是要从大局出发,关键时刻为主公出谋划策,两者在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
从资历上来说,刘伯温也远不如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未起家时,李善长已慧眼识英雄,从众多豪杰中选择了朱元璋作为辅佐的对象。两人可谓一起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基业。
而刘伯温却是中途加入朱元璋集团,当时朱元璋集团下已经是文武兼备,兵多将广。虽然刘伯温在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战略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对朱元璋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拿诸葛亮和司马懿举例,两人才华能力不相伯仲,但因为诸葛亮投靠的刘备当时东逃西亡,手下大猫小猫加起来没几只,诸葛亮一加入就成了主力军师,出人头地。而司马懿投靠的曹操,手下已经有郭嘉、陈群等一大批谋士,司马懿只能熬,等到老资格的人都死了,他才在曹丕当皇帝时混了个辅政大臣的身份。
因此李善长当宰相,成为百官之首,他有资历有功劳,不管是淮西集团还是刘伯温的浙江集团,都能镇得住。但如果刘伯温当了宰相,像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些跟朱元璋一路走过来的人,肯定是不服气的。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刘伯温的性格并不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虽然见识不凡,才华超群,但有个读书人的通病,那就是性格高傲,言行无忌,经常干得罪人的事情。
比如陈友谅集团来攻时,朱元璋询问大家的意见。有些人见陈友谅势大,提出了避战投降的主张。刘伯温却一言不发,私下找朱元璋表明自己主战的主张,还说要把那些想投降的人全部杀掉,这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一大批敌人。
朱元璋很了解刘伯温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文人超过一个政客,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给刘伯温安排了太史令和御史中丞的职务,意思就是天下太平了,你好好修史书,偶尔给我提点意见就行了。
但刘伯温没有张良的自知之明。张良在汉朝建立以后,拿着优厚的俸禄享清福,几乎处于半隐退的状态,只在关键时刻偶尔表下态,比如帮吕后请了商山四皓给太子撑场,得了善终。
而刘伯温却经常参与政事,即使告老还乡,还时不时给朱元璋上个奏折说下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不仅得罪了朱元璋,还得罪了许多朝臣,最终落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