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靖康之耻”是被文官坑出来的?北宋名将种师中战死之悲剧,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种师中(1059—1126年)是北宋名将种世衡(985—1045年)之孙,与乃兄种师道名震西北。此前金人南侵,姚古出兵援太原,种师中则率军自河北援中山、河间。接到新的旨意之后,种师中一路鞍马劳顿,赶去增援,“闻命即行、奋不顾身”。他率军出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与姚古军遥相呼应,结为掎角之势。
本来姚古一支部队就令金军竭力应付了,如今再加上种师中的三万生力军,银术可所部金兵数量有限,一时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狼狈不堪。当时有谣言称西路金军疲于应付,准备北撤。结果这一谣言却被宋廷采信,新任同知枢密院事许翰(?—1133年)更是信以为真。他数次派人督促种师中出战,“且责以逗挠”。许翰催促种师中出战的文书甚至“一日六七至”,警告种师中必须解太原之围,才能洗清他养敌自重的罪责。
“逗挠”,按宋军律是大罪。宋廷有着完备的军法体系,战时军法十分严厉。宋代官方编修的重要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的“罚条”就是针对贻误战机的将领所制定的。比如第二十九条规定:“贼来,可出军而不出者,斩!”第四十条规定:“不服差遣者斩!”
宋代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具体掌管兵籍、军队之教阅、招补、拣汰、俸给、升迁、换官及制定有关军事法规和赏功罚过之事,同时也具有军事司法监督及审判案件的职能。许翰的同知枢密院事是正二品高官,是“佐枢长协理枢密院事”位尊权重的职务。宋廷虽然设立了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司,命种师道为宣抚使负责救援三镇之事,但种师道手下却并无一兵一卒,只徒有虚名地驻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而已。
至于制置使则是武职,受宣抚使直辖,只限定于某路、某州,掌管边防军旅及从事征讨、捍御军事。鉴于种师道有职无权,所以姚古、种师中所部由枢密院遥控指挥。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宋廷忌讳种氏兄弟,担心武夫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面对当时如此严峻的形势,宋廷考虑的仍是如何压制武人,真是令人感叹。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种师中担任河东路制置副使,自然得奉许翰号令。许翰督促种师中作战,虽有越级指挥之嫌,却符合宋廷“以文抑武”的祖宗家法。
史载,面对着严刑峻法和长官逼迫,“老成持重”的种师中扼腕长叹道:“事之不济,天也!逗挠,兵家大戮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忍受此为罪乎?”于是,种师中一面派人与姚古约定同时进军,一面率军向太原进发。因为匆忙,种师中等不及辎重赏军到达,就匆匆出发。《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种师中正是在后勤保障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被迫出兵。
当时,金军的防御重点在潞泽,没有料到种师中率军从平定(今山西平定)进攻,所以金军仓促迎战失利而走。种师中乘胜收复了寿阳等县,他挥师而进,距离太原城仅三十里。哪知道姚古并没有率军如约而至,种师中担心孤军作战,再加上宋军“已乏食三日矣”,他只好“回趋榆次(今山西晋中)就粮”,在距榆次三十里的胡林休整。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但后勤补给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金人可以烧杀掳掠、“因粮于敌”,宋人只能依靠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悲哀的是,北宋末年军政荒废,根本没有建立起适合战时的后勤保障体系。后勤补给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勤王部队的作战士气,进而影响了战事的结果。
本来,宋军勤王之师的后勤补给,多是依靠地方沿途供应。但北宋末年军纪大坏,这些勤王之师到了地方,时有纵兵大掠的事情发生。对这些行为的放任,导致勤王之师经过,许多地方州县“多不听入城”。
结果种师中所部宋兵,因为缺粮每天的口粮只有豆一勺,官军上下无不面有菜色。据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考证,宋时,“十天的口粮,大致上可说是军队自带粮食的极限”。按宋军“人食日二升”的供给标准,这一勺豆子少得可怜,连塞牙缝也不够。皇帝不差饿兵,宋军饿着肚子行军已经是强人所难了,如何要求他们上阵杀敌?在入援太原的途中,许多士兵已经“未尝被坚执锐”,随身器甲“悉委傔负之”。可以说,种师中选择休整、等待后勤补给,也是无奈之举。
可就在宋军懈惰之时,金军突然掩杀而至。所幸在种师中的指挥下,宋军很快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迅速投入战斗。
宋军配备的制式武器有多种,其中专门克制辽人、西夏铁骑的就是各种弩。《武备志》载:“中国之利器曰弓曰弩,自汉唐以后虏弓日强,遂不可复及,唯弩之用为最。”
北宋从建国之始,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因为宋军马匹短缺,很难在野战战场上与游牧民族抗衡,因此除了多多修筑城池严防死守,也十分重视武器的生产与革新。这之中,弩因具有“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攻防兼备的特点,被宋廷格外重视,当时的弩有白桦弩、黄桦弩、黑漆弩、跳蹬弩等数种。
宋初,“京师所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赵匡胤亲自检阅,尤其对弩的检查绝不放松。赵光义也经常检阅弩手的训练情况,当看到有禁军“挽强弩至一石五斗,连二十发而有余力”,十分欣慰。
北宋单兵弩的标准拉力是两石五斗至两石八斗,宋一石为九十二点五宋斤,一宋斤约合现代一点一市斤。抗金名将岳飞“挽弓三百斤,弩八石”,着实是神力惊人。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一个叫李宏的人发明了一种名为神臂弓的新武器。据《宋史·兵志》记载,神臂弓名为弓,其实是一种重型弩。一个合格的宋军士兵必须有三百斤左右的臂力,才能娴熟地使用神臂弓。神臂弓“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神臂弓的弩身由坚硬的山桑木制成,弩梢采用檀木,“马面牙发”(扳机)则以铜制,弦用麻绳,在弩的前端装有协助装填的“干镫”。宋时一步约为一米五余,三百四十步的最大射程即为五百一十多米。在有效射程里,神臂弓可以穿透榆木,深入半只箭杆,显然是威力巨大的杀人利器。神臂弓是宋军的主战兵器,金兵对之十分忌惮,攻宋急先锋金兀术曾心有余悸道:“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