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了几天之后,引起网络轩然大波的“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7月15日终于有了后续:
涉事小学生父亲发声明道歉,称未充分掌握及领会“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同一天,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撤销该项目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继“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后,更多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研究进入大众视野,其中包括两名小学生的“喝茶抗癌”项目,
两名小学生 研究喝茶抗癌获奖
“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和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共同研究的成果,该项目用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在裸鼠做对照实验,最后证明绿茶提取物儿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该研究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其公示信息称,“本项目研究通过建立裸鼠癌症模型,并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最终通过实验表明“绿茶提取物儿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因此,实验验证多喝茶能防癌、抗癌,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大家要多喝茶哦,有益身体健康!”
网友质疑该项目 超过小学生能力范围
网友质疑,该项目需要研究者进行小鼠实验,提取裸鼠肝脏肿瘤,且实验对逻辑性要求很高,小学生难以完成。
官网公布的两张研究相关照片显示,研究设置三个组别,分别为1-对照组、2-EGCG、3-阿霉素,并摆出三组的裸鼠及摘取的肿瘤照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还不太清楚此事,学校已放假,负责该领域的老师目前不在学校。
面对上述争议,武汉市科协今日(7月16日)回应称,已获悉此事,并已介入调查。
在小学生 研究抗癌获奖背后?
人们之所以对“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风波“不依不饶”,或许是因为它触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神圣也是最敏感的几个关键词——当“科研净土”、“小学生”与“学术造假”以及若隐若现的“疑似拼爹”联系在一起,必然引发民间情绪的一次集体喷发。
时至今日,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的科技竞赛可谓名目繁多,在最具想象力的年龄段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出发点和用意当值得肯定。但参赛的青少年除了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外,吸引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的,恐怕还有比赛带来的附加值:很多省份都将比赛奖项直接与中考、高考成绩挂钩,有的获奖者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加20分甚至30分之多。
重赏之下,激发起更多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必然有人会动起歪脑筋。因此我们看到,关于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家长代劳”的质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以至于有人戏谑,一些中小学生的科技竞赛获奖项目,看上去就像是研究生论文。
不可否认,相关竞赛有助于发现和发掘那些潜心科研乐趣的小小发明家以及热爱科学的少年英才。但也必须承认,学术造假风气如今的确已经日益低龄化,甚至像这次的事件一样竟然渗透进中小学生中间——这大概也是网络上反响强烈的原因之一。
视 点
鼓励科研从小抓起,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重心不能歪。科研本身其实很纯粹,在高压升学环境下,为了获奖而做科研,其实也很正常。我们要警惕的是,学校被获奖指标绑架,家长把虚荣心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应该成为主角的孩子们,却被当成工具失了声。我们还应认可孩子们平时点滴的探索和思考,想法是宝贵的,本身就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