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在群里,根子在现实。家长群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别学校和老师有,而是具有普遍性,涉及当前教育大环境。当分数和升学还是说一不二的指挥棒,当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全才去培养,当难以抵御社会上贩卖的各种教育理念的裹挟,特别是当老师的要求与家长的希望不在一条线上,类似家长群里的这些问题,估计会长期存在。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但培养未成年人,不止需要一个家长群,起码不需要畸形变异的家长群。
红星新闻:退群不能解决问题
退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老师与家长的矛盾,衍生更多困扰。退出了家长群,就可以不管老师对家长的各种要求吗?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没了家长群,还有电话、短信等等交流工具,更原始一点,还可以“请家长”。退群,只会增加彼此的沟通成本,也会让自己失去和其他家长沟通学习的机会。
家校沟通必不可少。家长群虽然受到部分人的诟病,但其终究还是当下家长老师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渠道,也是网络时代赋予家校互动的便捷场所。和家访或家长会相比,家长群的沟通效率更高,理应解放家长和老师,减轻他们的负担,但因为及时沟通的功能,家长群常常带来的巨量信息、复杂关系,又成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困扰根源。
从本质看,家长群只是家校沟通的工具而已。家长和教师的矛盾根源,还是在于双方对各自在教育孩子上承担的责任或分工有异议。家长应不应该批改作业、打扫卫生?教师有无权利下达指令、督促家长执行?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教育不是教师或家长任何单方面的作用,它需要家校联动,需要家校配合。二者虽有矛盾,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为了孩子好。
基于共同的目标,双方不妨各退一步,体谅彼此难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合理安排彼此的任务;或利用好家长群这个沟通平台,适时明确彼此应承担的责任。学校也当设立相应机制,加强对家长群的管理,教育部门也要出手推出一些办法,就如近日山西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家长群到底是压垮成年人,还是促进孩子教育,愿这一次讨论能引起各方反思,也愿家长群不再成为新闻池。
澎湃新闻:一个安静的家长群,对家长和老师都是福音
家长群的异化,根源是家校关系扭曲,家校责任错位。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职责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异化的家长群中,老师把很多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让家长不堪重负。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些老师把育人的责任转换成唯我独尊的权力,大搞一言堂,享受着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感觉。家长一个不到位,轻则点评批评、公开示众,重则开除“群籍”。
敢于“怒而退群”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因为在权力不对等的家校关系中,孩子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人质”。家长们作出任何举动,都要考虑到一旦自己得罪了老师,孩子可能要被“穿小鞋”。
让家长群静下来,回归服务老师与家长的定位,立规矩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让老师和家长明白家长群的定位,知道应该通过家长群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除了必要的沟通,平时不妨就让它“凉着”。更重要的是,这些规矩能否得到落实。如果无法落实,该如改进,又该由谁来监督。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必要的监管,更需要老师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家长,遵守家校边界。
这不仅是为了家长,也是为了老师自己。因为一个“变味”的家长群,往往也会反噬老师群体。有老师感慨,有了家长群之后,时刻都是家长会。一个安静、清爽的家长群,对家长来说是福音;对老师来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和负担。
原标题:“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别让家长群变“压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