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
这位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
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了
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
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不敢屏蔽
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可又会经常收到一大堆没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无形间成为“压力群”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突然情绪崩溃。
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
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这并不是个案。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扫教室还要去学校食堂帮忙打饭。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但之后却演变为“夸夸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
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
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
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媒体观点
北京日报:让家长群变味的其实是分数指挥棒
并非怀疑老师的认真负责,也不能指责老师的要求高,更不能否定让家长参与的方法,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家长群,的确沦为视频中家长痛斥的样子,成为家长的“作业群”。说实话,估计很多老师也觉得冤枉,因为这都是为了学生好,甚至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在一浪接着一浪的减负呼声下,学校和老师已经不敢再留大量作业,而家长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以便考出好成绩;再加上严苛的舆论压力,又让老师不敢动用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惩戒权”,减负与成绩矛盾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怎么办?只能让家长承担起过多的责任。
家长过分参与,压力自然增大,家长群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压力群”。为了你们的孩子,老师们师出有名、理直气壮;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其实,比带给家长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家长群里的价值观扭曲。教育不只是知识,更是为了做人,老师要为人师表,家长要甘作表率。但很多家长群里充斥的,是虚伪的客套、违心的点赞、错位的安排,甚至联袂作弊……告诉孩子不能说假话、不能做违心事,不能表里不一,老师和家长却在家长群照做不误。一个家长群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社会和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当前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