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阿迪达斯败退中国市场

2022-08-22 17:39:59 作者: 【深度】阿迪

记者 | 覃思悦
编辑 | 石一瑛

“我们商场一共五层,之前有三家阿迪达斯门店,两家阿迪达斯运动和一家三叶草。现在只剩一家阿迪达斯运动了,正在闭门翻修,”广西南宁一家商场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多出来的门店位置重新招商之后,会入驻一些国潮店或者是用于其他品牌的门店扩张。”

而在广东珠海的一家本土商场里,阿迪达斯的门店门可罗雀: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哪怕是周末客人也不多。店员们无人可以接待,只能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来打发时间。

这就是阿迪达斯线下门店目前在中国国内二三线城市的现状:门店缩减,幸存门店的客人也寥寥无几。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显得脚步踉跄,而另一边,国产品牌的门店数量则是一路上涨。

以李宁的二季度数据为例,截至2022年6月30日,李宁共有5937个线下销售点,较上一季末净增加65个,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包括1175家的李宁YOUNG品牌销售点。

事实上,线下渠道的颓败,只是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表现疲软的其中一面。

2022年8月4日,阿迪达斯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营收55.96亿欧元(约合3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净利润3.09亿欧元,同比下降24.2%。巧合的是,在大中华区,其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营收,均同比下滑35%,已连续5个季度营收负增长。

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罗思德(Kasper Rorsted)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收入大跌,除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阿迪达斯自身也“犯了错误”。


  • 炒旧饭的“夹心饼干”,阿迪达斯很尴尬

在财报中,阿迪达斯将大中华区的业务下滑归咎于一年半前的“新疆棉”风波和这一年多时间里反复的疫情。

2021年全年,阿迪达斯全年营收达212.34亿欧元(约合2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毛利107.65亿欧元,同比增长17%,毛利率达50.7%。

而耐克截至2022年5月31日的2022财年营收达467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至60亿美元,毛利率提升120个基点至46%。

对战了近30年的两大国际品牌,如今均面临中国市场困境,但最近的一个完整财年,阿迪达斯的营收甚至未及耐克的一半。

事实上,无论是全球市场和耐克的对抗,还是中国市场无力应对国产运动品牌集体崛起。阿迪达斯都在节节败退,就像罗思德所说的,“我们不够了解消费者,所以我们为那些做得更好的中国竞争商家们留下了空间。”

国际运动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定位清晰,耐克走专业运动方向,而阿迪达斯则是新潮的时尚运动风格。但随着国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的想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没有技术“壁垒”之后,消费者很难为所谓“品牌”买单。

在中国市场,阿迪达斯的产品更新没能跟上消费环境的变化,技术和设计都在掉队。

球鞋收藏爱好者赖宇从2015年开始收藏球鞋,至今已经收藏了不同品牌的近百双运动鞋。据他介绍,最近他新购入的阿迪达斯球鞋越来越少。

赖宇告诉界面新闻:“感觉阿迪达斯近年来的款式对比耐克或者很多国内品牌而言,款式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设计也不好看,来来去去还是炒经典款。我感觉如果没有侃爷(Kanye)的Yeezy系列撑着,阿迪达斯的鞋真的没人买了。”

赖宇展示了一张他常用的潮流网购app截图。图片显示,阿迪达斯销量最高的几款鞋都是经典款的贝壳头( adidas originals Superstar)和Yeezy系列。


阿迪达斯在某潮流网购app上销量最多的鞋款。(图片来源:受访者)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消费者的分层明显。一方面,高收入群体青睐小众、高端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品牌效应在大众群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这一群体也趋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因此在运动品牌这个领域,阿迪达斯陷入了“夹心饼干”的尴尬境地。比上,和定价在四位数甚至五位数的高端运动品牌有差距;比下,和国产品牌相比没有性价比优势,且后者的设计甚至更受本土消费者青睐。

公开数据显示,国产品牌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的投入正在逐渐提高。

以国产头部品牌安踏为例,近年来该品牌累计申请专利2600多项,在全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多所科研机构及200多名科研人员,并将在未来5年投入超过40亿元的研发成本。

而2015年之后的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钱都花在了广告营销。不过遗憾的是,广告上大手笔的投入似乎没有带来想要的回报。连续签下的大票明星代言人,也在“新疆棉”事件爆发第一时间,纷纷解约。

事实上,签约明星代言人带货,在中国市场本身就有悖论,以中国台湾艺人张钧甯为例,其炒作的高学历和运动人设存疑,但在彼时阿迪达斯的代言矩阵中,她的地位甚至明显高于流量更高、带货能力更强的杨幂,耐人寻味。

阿迪达斯全球传媒总监Simon Peel曾在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数字营销上投入很大,但这些支出只有23%投在品牌的广告上,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