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
二十四节气当中,按照炎热程度来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送来真实凉爽的节气,所以处暑的人缘儿特别好。
处暑时,北方的雨季结束了,暑季也结束了,天气变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处暑节气如果称作“秋爽”节气,或许更为贴切。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轶事: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说的是在京城里很多孩子懒得读书,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热都是不读书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时候,学堂就会贴出四个大字,“秋爽来学”。天气既不热也不冷,别再找借口了,赶紧来学习吧。
现在呢,处暑时节正是秋季开学,“秋爽来学”的时候,宜人的天气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一个理由。
来源:colorhub
北方地区按照节气谚语,是“处了暑,被子捂”。按照夏九九谚语,是“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而且是从“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这十来天当中由热到凉的转变,真是立竿见影。
我们可以把处暑概括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不过在我国江南地区,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所谓“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南方甚至有“处暑十八盆”的说法,因为处暑时节天气依然炎热,每天还要在盆里泡个澡,一连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时节。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人们发现,鹰常常将把所猎之物码放在一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示有先”。除此,鹰似乎还有不捕杀正在孵化或哺育幼鸟的禽鸟之习性。“犹若供祀先神”以及“不击有胎之禽”,都被视为鹰的“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节气物语。它是指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气肃而清。在古人看来,上苍对于我们,是严慈相济。春和夏,体现的是慈;秋和冬,体现的是严。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但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成熟了。“禾乃登”特指江山社稷的“稷”,作为五谷之首,在处暑时节率先成熟。
处暑·民俗
吃鸭子、饮苦茶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在处暑习俗里,广东人常喝很苦的凉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浙江沿海每当此时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调养生息,防秋燥、解秋乏
新秋景色虽美,但要当心“秋燥”伤人,此时人亦常有疲惫感,即“秋乏”,在增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早晨夜里外出要注意增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