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 | 小心“入秋两大烦”,清补膳方来帮忙

2022-08-23 11:25:24 作者: 今日处暑 |


有约君说

每年公历8月22~24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之时,处暑时节就到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就是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暑天将近结束,也意味着秋天真正要来到了。

处暑到来后,不少人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秋燥”和“秋乏”的困扰,这期,我们请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副主任医师高三德和主治医师唐瑾秋,来给大家说一下处暑养生重点及推荐应季调理汤方。

解秋燥:

多补水,重清润

所谓“暑处寒来”,在处暑时节,三伏接近尾声,暑气渐退,秋意渐显,但岭南天气还没能感觉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在晴天下午的炎热甚至不亚于暑夏。有谚语说:“处暑后十八盆汤” ,意思是说进入处暑时节后还要再流十八天的汗,天气才开始变凉。

温燥气候易伤阴津,处暑过后,人们容易出现头发枯燥、皮肤紧绷、眼睛干涩、口唇及鼻咽黏膜干燥、大便干结难解等健康问题。此时,人体应适当补充水分,以避免燥邪伤肺。

为避免秋燥带来的健康烦恼,这三个调理重点要注意了——

1

多补水分

秋气应肺,肺喜润恶燥,饮食养生应当注重“清”“润”二字。

“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同时也是大量时蔬瓜果的收成之时。这时,宜多吃黄瓜、西红柿、胡萝卜、莲藕、马蹄、葡萄、梨、柿子、柑橘、甘蔗等甘润多汁的瓜果,除了能补足机体缺失的水分以外,亦可以为身体补充随汗水流失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

朝盐晚蜜

处暑时节,人体饮入水分以少量频次,甜咸搭配为宜,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减少体内水分流失,而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润肺养阴的作用,所以初秋养生有“朝盐晚蜜”的说法。

3

戒除辛燥

处暑过后,在日常饮食中还应当尽可能戒除辛燥,食用辛辣、烧烤、煎炸等食品容易上火,容易加重秋燥症状。

推荐膳方

百合莲子鸡蛋糖水

材料:干百合10克、干莲子10克,鸡蛋1只。(1人份)

做法:百合与莲子洗净后泡发,加清水煮半小时,加入鸡蛋黄煮熟,再加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心安神,滋阴润燥。

适合人群:心火上扰、心阴不足的失眠者,常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口腔糜烂、小便短黄、舌红苔少或燥。

禁忌人群:百合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虚寒、寒湿久滞,肾阳不足者均忌用本方。

土茯苓薏米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土茯苓50克,薏苡仁50克,红枣10克,生姜10克,盐适量。

做法:

1.老鸭洗净切块,土茯苓洗净、削皮、切片,薏米洗净,红枣洗净去核,生姜去皮切片。

2.待锅内水烧开后,放入老鸭肉,用中火煮5分钟至血水消失,捞起冲净备用。

3.把土茯苓、薏苡仁、老鸭肉、红枣、生姜放入瓦煲内,加入1升清水,加盖用慢火煲2小时。

4.加盐调味,再煲10分钟即可。

功效:民间素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水消肿作用,被民间认为是“补虚劳的圣药”,适用于处暑“温燥”致使体内虚火又有阴津损伤者食用,尤其适用于低热、乏力、食少、便干、咽干、口燥、盗汗等身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患者食用。薏米则有健脾除湿、美容美颜的功效;土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调中之效,特别适合因湿热内蕴导致皮肤反复湿疹、疮毒的患者。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肝肾亏虚者,月经期间和寒性痛经者,感冒未愈者及孕妇忌食。

小贴士:

1.土茯苓自己不好处理,最好买时让人帮助削皮、剁成小块。

2.选鸭子要宁老勿嫩,因为老鸭没什么皮下脂肪,不会过于油腻,适合煲汤,不过老鸭肉质不易熟,煲煮的时间要足够长。

防秋乏

多休息,袪湿热

处暑节气处在由热转凉的气候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此时人们时常会产生懒洋洋的感觉,这就是秋乏。

秋乏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在炎热的夏天,由于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加上高温还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支出过大。随着秋天的到来,气候变凉,各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于是秋乏就发生了。

1

保证休息,早睡多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