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市璜山镇徐家坞村爱心食堂的餐厅里,69岁的徐志光拿着打好的饭菜,与村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不时传出阵阵笑声。18公里外的东白湖镇上英村,每天中午10时30分左右,90岁的孙雅琴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等着村妇女主任陈美送来“爱心便当”。
类似场景在诸暨越来越多。就在不久前,诸暨村(社)爱心食堂入选首批“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久前,我们来到爱心食堂当志愿者,从老人的一粥一饭中寻找答案。
舌尖上的幸福“食”光
早上刚过8时,外面还是烟雨蒙蒙,徐家坞村爱心食堂的厨房内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洗菜、淘米、切菜、打蛋……身着厨师服的志愿者们各自忙碌着。
“村里老人们吃饭早,我们得赶紧忙活起来咯。”看到前来体验的我们,志愿者徐菊英一边张罗着当天的午餐一边说,“今天我们要做肉末蒸蛋、清炒丝瓜、西施豆腐3样菜,都是些符合老人口味的家常菜。”
说话间,我们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加入帮厨队伍,和志愿者们一起完成50余份午餐的烧制。
这是我们第一次烧这么大分量的菜,调料要放多少合适?火候怎么掌握?炒菜时间怎样控制?一个个问题让我们犯了愁。
尤其是炒菜时,我们需要双手合力才能翻动,但徐菊英轻轻松松用单手就可以做到,“刚开始做饭的时候,放多少调料我也没有把握,就靠一遍遍试。”
看着无从下手的我们,徐菊英一步步耐心指导:“你现在做的这道菜,料酒、酱油这些调料放一到两勺就好了,别放多,菜太咸了不健康。”中途她不断提醒我们,菜一定要烧软,“老人们牙口不好,不多烧一会儿,他们咬不动。”
共有60位志愿者在徐家坞村爱心食堂轮流服务,他们每餐都会特地挑选一些老人嚼得动、易消化的食材。考虑到营养均衡,食堂安排的一周食谱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收火,装盘!”看着眼前桌子上摆满的餐盒,第一次当“大厨”的我们倍感开心,也终于明白徐菊英说的话:“爱心食堂是为了老人的幸福,我们每天做的就是守住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开饭了!”中午11时,随着徐菊英的一声高呼,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端出,早早在食堂等候的老人们开始拿着餐具排队取餐。
84岁的村民徐万龙带着76岁的妻子裘彩珍准时来到食堂,舒适的用餐环境和可口的饭菜得到了两人的赞许。“年纪大了,烧点饭吃很累,爱心食堂价格便宜,味道也好,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徐万龙说。
“爱心食堂饭菜口味好,人多还能聊聊天,心情舒畅。”一旁正在吃饭的老人们听到后也纷纷给出了好评,并希望爱心食堂长久办下去。
“我们办爱心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老人吃上一口方便的现成饭,让年轻人可以放心在外打拼。”徐家坞村党总支书记徐国富介绍,村里常住人口有70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390多人。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不少老人舍不得花钱或图方便,吃饭常是随便对付。
这样的现象在诸暨并不是个例。当下,老年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3.8%,老龄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更加凸显。“之前在村里做前期调研时,打开老人家里的橱柜,看到的都是他们舍不得倒掉的剩菜剩饭。”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东白湖镇殿南村党总支书记斯永灿深有感触。
目前,诸暨市共有144家爱心食堂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每人每餐收费4元至6元不等,低于成本价。除集中就餐外,对距离较远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安排专人送餐上门。
送餐暖胃更要暖心
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东和乡友谊村爱心食堂。
“好的好的,我们马上过来了,再稍微等一下。”接完电话,张浩阳就拉着我们马不停蹄地打包饭菜,再将打包好的餐盒放入保温箱内,“今天我们总共要送3趟,去晚了,老人吃不上饭可不行。”
今年50岁的张浩阳,是友谊村爱心食堂的一名送餐志愿者。最初,得知村里爱心食堂招募送餐员时,他跑到村书记面前主动请缨:“别的忙我也帮不上,送餐的任务就交给我!”
“每天午饭和晚饭都会送上门。”张浩阳介绍,现在他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骑电瓶车为十几位老人送餐,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90多岁。
“说不累是假的,特别是夏天送餐,一趟下来浑身像是洗了个澡,但是看到老人能吃上口热乎饭,就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张浩阳笑着说。
收拾完毕,张浩阳带着我们开始一家一家送餐。
“57号是炳松还是盘桃来着?”张浩阳忘了手里的餐盒是哪位老人的,他从裤兜里掏出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原来是盘桃的餐盒,那给她放家里就好了。”
拿过张浩阳手上的这张小纸条,我们看到每个老人的名字以及对应餐盒的编号、订了几餐、餐盒放在哪里等信息都详细地标注着,“就是怕自己弄混了,时常可以拿出来对一下。”
“宣小芬,宣小芬,在家不?”还在屋里头的宣婆婆听到张浩阳的声音,缓缓从里面走出来。“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现成饭,真是方便。”87岁的宣婆婆跟我们说,她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儿子又常年在外务工,吃一餐像样的饭对她来说成了件难事,村里开设爱心食堂后,她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看到老人拿稳了饭菜,张浩阳才离开。这是今天的第5家,还有8家老人等候着我们送餐。
“这趟饭送完,我们先回食堂‘补粮’。”从宣婆婆家出来后,张浩阳带着我们又返回了食堂。回去的路上,他跟我们解释,因为村与村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保证老人拿到手的都是热乎的饭菜,每跑完一个村就要返回食堂重新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