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这是从我们古代中国权力交替之时衍生出来的词语,是指把身后的孤儿相托给别人,希望别人能够教导这个孩子长大,守住自己的基业。
在皇权交替之中,接受“托孤”这一重担的人往往被称之为“托孤大臣”或者是“顾命大臣”。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一直都有顾命大臣摄政的传统,在新君年幼之时,他们一般都会代替君王处理朝政,甚至拥有废立君王的权力。不过,能过被选为顾命大臣的人,他们才能、品德基本都是文官中的翘楚,再加上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而且,这些人的忠诚度一般都能得到保障(请注意!是一般,也就是大多数,别拿司马懿这种特例说事!)。
可是,就算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为什么这些顾命大臣和他们的家人大多都不能得以善终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说起顾命大臣,大家能够想到哪些人?
霍光、诸葛亮、檀道济、吕不韦、张居正、周公旦、司马懿、多尔衮,这几个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想起来吧?
在这几人之中,除了诸葛亮、周公旦善始善终,青史流芳,司马懿政变掌权,子孙而后篡国之外,其他几个人要么是自己与家人被杀,要么是死后被开棺戮尸,家人被抄斩、流放……
霍光,汉武帝刘彻任命的顾命大臣,先是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而后又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刘病已,官居大将军、大司马,受封博陆侯,是汉昭帝皇后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的父亲,摄政近二十年,死后陪葬茂陵,葬礼的规模能与开国丞相萧何相提并论。可是,在他死后呢,霍家马上步了卫家的后尘——满门抄斩。
檀道济,宋武帝刘裕任命的顾命大臣,奉诏与徐羡之、谢晦、傅亮一同辅佐宋少帝刘义符,随后与徐羡之等人废掉了荒淫无道的宋少帝刘义符,改立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宋文帝即位之后,先后处死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为求自保起兵自卫,结果却被檀道济击败,谢晦随即被杀。在王镇恶等宿将死后,檀道济已然是刘宋政权的“万里长城”,在其坐镇边关之时,北魏数次南下皆无功而返。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顾命大臣,却因在北伐中失误,未能及时增援重镇滑台而被宋文帝猜忌,不久便解除其兵权,将其满门抄斩,甚至在十几年之后,宋文帝“元嘉草草”的北伐大业最终“赢得仓皇北顾”之时,还在痛骂檀道济……
吕不韦,秦庄襄王嬴子楚任命的顾命大臣,奉诏辅佐年幼的秦王政,在他执政期间,稳定了秦国政局,消化了此前占领六国的土地,为秦王政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秦王政成年后,因嫪毐叛乱受到牵连,被秦王政罢官削爵,流放巴蜀,吕不韦自尽身亡。
张居正,隆庆帝朱载坖任命的顾命大臣,奉诏与高拱、高仪一同辅佐年幼的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不久与宦官冯保联手驱逐了高拱,随后高仪病亡,张居正官拜内阁首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摄政生涯。在张居正摄政的十年间,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使得明朝出现中兴局面,这才给了能让万历帝折腾几十年的家底。可就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立马清算了他的党羽,并且将张居正开棺鞭尸,其家人或死或流放。
多尔衮,他并不是皇太极任命的顾命大臣,而是通过政治斗争才拿到顾命大臣之职的。皇太极病逝之后,因为没有指定继承人,而皇后哲哲又膝下无子,导致诸子争立。多尔衮提出折中方案,即依照皇太极宫中妃嫔的地位选继承人,就这样贵妃布木布泰之子福临得以登基即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顾命大臣,或者说叫做辅政大臣。随后,多尔衮又扳倒了另一位辅政大臣济尔哈朗,得以大权独揽。在多尔衮摄政期间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笔者就不过多叙述了。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追谥为“义皇帝”,并且给他上了庙号——清成宗,葬礼依照帝王之礼,这是何等荣幸。不过,在不久之后,济尔哈朗清算多尔衮,使得多尔衮被开馆戮尸……
这一个个的顾命大臣,为什么他们与家人皆难以善终呢?
这其实都源于他们手中权力过大,使得自己或多或少威胁了皇权,而且这些顾命大臣基本上都兼任了皇帝的老师,从一开始便没有处理好与小皇帝之间的关系,张居正和吕不韦就是其中的典型。
张居正只顾一昧的要求万历帝,给他一个模版,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人,结果却忽略了万历帝的感受。于是,在张居正死后,他悉心培养的弟子万历帝马上就举起了对张居正满门的屠刀,还把师傅张居正开棺鞭尸。
吕不韦则是一直手握大权,死活不放,在秦王政成年之后,既不还政给秦王政,也不给秦王政一点亲政的念想,结果这位千古一帝直接来横的——借着嫪毐谋反之事,直接把吕不韦拉下马……
还有一些顾命大臣则就是因为参与了废立之事,又手握大权,遭到了君王的忌恨与猜忌,檀道济、多尔衮、霍光就是其中的典型,尤其是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明面上是追封其为皇帝,以示宠幸,实际上就是对多尔衮的“捧杀”。追封臣子为皇帝就算了,还给他上了庙号,这是要把一个臣子摆在宗庙之中,受后世皇帝的香火供奉,这明摆着就是向群臣发出信号——我就是要清算多尔衮,而后便有了济尔哈朗轻轻松松摧毁多尔衮集团这一幕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