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党的二十大特刊】牢记嘱托 交出幸福答卷

2022-10-16 11:45:12 作者: 【欢庆党的二

今年,为持续壮大群众增收产业,富民新村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对村里的养殖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了400座养殖暖棚。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去年的7500元。”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说,目前,村里已建成422座日光温室、940多座养殖暖棚,家家户户有了产业收入。

富民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日益多元。“原来,村集体收入主要靠政策投入和光伏电站分红,现在已转向自主发展阶段。”张延堂说,2019年,富民新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0万元,2021年达160多万元,今年努力达到200万元。(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端上种粮金饭碗

小雨中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区里,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种粮大户邵国东承包的农田离村委会最近,10月12日上午7点他便来到田里,70余位村民在他的带领下,戴上斗笠、穿好雨靴和雨衣,开始采收西葫芦。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丰村,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流。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做好土地文章,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值。”邵国东告诉记者,自己承包的420亩土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今年再次喜获丰收。“收完水稻我便种上了西葫芦,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稻菜轮作提高产值,现在西葫芦也进入丰收期,按照去年同期每公斤4元的价格计算,刨除种植成本,亩均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

在永丰村,像邵国东一样的种粮大户有5户,全村土地流转率达96%以上,均用于粮食生产,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辖区内的永丰片区高标准农田面积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谈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丰村考察时的场景,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记忆犹新。李雪平说,今年永丰村的水稻又丰收了,平均亩产680公斤。村里还把一些瓜田调整为水稻田,水稻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30亩,全村水稻产量超过4000吨,达到历年来的峰值。“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端稳‘饭碗’,守牢底线,保障粮食安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李雪平说。

如今,永丰村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8万元。“村里这一亩亩良田就是大伙的‘金饭碗’,大伙忙着种田、务工,通过就近务工,我每月能挣3000多元。”永丰村7组村民刘芳乐呵呵地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乡村振兴路子新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在青松翠竹掩映下愈发秀美。看着五星红旗在村中心广场冉冉升起,全国人大代表、神山村村民左香云说:“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期待更多惠农政策出台,实现乡村振兴。”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乡亲们,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总书记走了一户又一户,问大家粮食够不够吃,住房够不够暖,年货购置得怎么样,发展生产有什么困难。”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村里的老支书彭水生两眼炯炯放光:“总书记亲切的话语犹在耳边,‘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殷殷嘱托记心间,6年多来,倍受鼓舞的乡亲们用实干苦干改变落后面貌。2017年年底2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2021年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

也是在2016年,村民罗林辉回到家乡,这些年,他经营土特产、民宿,发展种植业,还拉起施工队,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成为村里的“最美脱贫户”。“近几年,神山村已陆续有120多名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生力军。”罗林辉说。

神山村把党支部建成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村民”的模式,发展黄桃、茶叶等种植业,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长期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基地务工的佣金、合作社分红的股金。短短几年,全村累计为村民分红20多万元。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神山村走出一条“红+绿”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利用毗邻黄洋界景区的优势,村里建成红军小道,将周边红色景点串珠成链,成功搭上井冈山红色文旅发展快车。今年,井冈山神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神山村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一定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生活越过越幸福!”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家儿女生活美

金秋时节,坐落在乌江北岸的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水旖旎如画,道路平整宽阔,楼房整齐漂亮。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苗绣工坊里,27岁的苗族姑娘杨文丽正带着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9米长的苗绣长卷即将完工——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们载歌载舞,生动再现了化屋村1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我们用苗族特有的方式记录村庄的变化,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杨文丽告诉记者。

化屋村曾是一个“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深度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外出务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鼓励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化屋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一年多来,当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