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的农村、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调研,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10年,我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党群干群团结一心,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在战天斗地、创造伟业的实践中,干成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事情,让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本报撷取其中的动人故事,以激励更多后来者、年轻人,把红旗渠精神融入血脉,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本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初冬时节,暖阳普照大地,内乡县桃溪镇桃庄河村的山山水水更加苍翠明媚,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果山,满目青绿的千亩高产田,让这片土地更加丰饶。
谁能想到,66年前的桃庄河缺水少土地,老百姓日子苦巴巴。从1956年到1978年,4000多名桃庄河儿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风餐露宿,艰苦鏖战,历时22年建成一段长达15公里的盘山天渠,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吃水、灌溉难题,而且硬是在干河滩上建成了千亩米粮川,留下了“战天斗地、无中生有”的传奇故事和精神宝藏。
1969年和1970年,时任桃庄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士兴,作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代表,分别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得到两位国家领导人肯定的“桃庄河精神”,成为赓续至今的红色血脉,激励着桃庄河改天换地。
誓把“河山”重安排
桃庄河村人散居在伏牛山南麓的“九岭十六山,五十三道川,外有一条干河滩”。原来这里土薄石厚水奇缺,“桃庄河是逃荒河,河水没有泪水多,沟穷河干水如油,十年庄稼九不收……”这首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就是新中国成立前桃庄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