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培养未来引领者,大学如何践行使命?

2022-11-20 09:51:06 作者: 专访西湖大学

  这样的跨学科交叉,不仅仅停留于自然学科。论坛上,多位国内外校长都提到了“人文”的重要性。从建校之初,学校就开设了“We Meet”系列讲座主打人文社科品牌,戏剧导演赖声川、探险家黄效文、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社会学家赵鼎新、经济学家陈志武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还有读书、荐书的“春读接力”、艺术类的WE剧场、校董面对面等活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激发着更广阔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每届开学典礼上,副校长许田不变的提醒是要求学生们不要叫施一公“校长”,而是“老师”,或者“一公”。“还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很好”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到最多的话。甚至在许田的课堂上有时候不开灯,他希望在黑暗里能激发学生提问,以及挑战权威的勇气。

  “敢于挑战权威的背后,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养成,也将帮助他们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施一公看来,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倾听、去思考、去争辩,是他们在成为人才之前的必修课。

  而构筑这一创新氛围的根本,在于学校治理制度、学术系统的深厚支撑。

  一直以来,西湖大学秉行“教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理念,对破除高校行政化痼疾作出大胆尝试,让教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而在人才评价模式上,不唯论文数量、不唯人才头衔、不唯期刊影响因子、不唯获奖情况、不唯论文引用次数、不唯专利数量,科研成果就是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努力营造以创新为导向、潜心向学的良好学术生态。

  “西湖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我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施一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