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培养未来引领者,大学如何践行使命?

2022-11-20 09:51:06 作者: 专访西湖大学

  这是一场由中国大学发起,直面全球高等教育重大挑战的相聚。

  11月19日,以“培养未来引领者:大学的使命与行动”为主题,由西湖大学发起并举办的第二届西湖高等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

  来自海内外20余所高校校长及代表以线上方式出席,并在会后发布《2022西湖高等教育论坛宣言》。宣言提出,全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大学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需要携手共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近年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现实背景下,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如何看待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定义拔尖创新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土壤?

  论坛期间,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专访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的这些答案,从某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眼光和格局。

  合作 打造多元交流之地

  “我们需要合作来建立全球的学术氛围”“我们现在有更多的计划在未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合作,是论坛上不断出现的词语。

  首届西湖高等教育论坛在2018年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举行,原计划两年一届,后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延期至今。4年间,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影响,这是与会嘉宾的共同感受和忧虑。

  西湖大学致力于培育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社会责任感”如何定义?什么是论坛上频频提及的“未来引领者”的“领导力”?它与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又有什么关系?

  “大学是培养各行各业领袖的地方。他们怎么样,世界的未来就怎么样。他们的‘领导力’是一种基于跨文化交流的全球胜任力。”施一公认为,西湖大学作为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有责任主动为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有责任教育教导学生,使他们更加具有适应性、风险抵抗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沟通交流中实现知行合一。

  一方面加强合作,与国内外各校联合形成破题合力;一方面推崇跨界创新,努力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径。

  目前,西湖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5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其中20所签署交换访学协议,以确保本科生在校期间出国(境)学习或访问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把高端学术资源请进来。

  2021年8月至今年8月,西湖大学与期刊《细胞》合作,在线上面向全社会推出10期研讨会、33场高质量学术报告。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的众多科学家参与。11月起,西湖大学与《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合作,共将推出10场剑指各领域国际前沿科研线上研讨会。

  此外,从校长到院长,从讲席教授到青年PI(特聘研究员、博导),他们不断利用自身资源,从全球各地的知名大学或研究所邀请科研学者来校分享前沿科研进展,打造高水准校园学术讲座品牌“西湖名师论坛”。目前,论坛已累计举办百余期,四分之一的主讲人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院士,来自海外的主讲人场次超过六成。

  “多元、前沿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碰撞,对拓展人才学术视野与创新思维来说至关重要。”施一公说。

  聚才 引才育才为己所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也是论坛的聚焦点之一。

  当今,人才自主培养的急迫性凸显。施一公坚信“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主流方法”的同时,也认为应当正确面对“我国的人才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一事实。

  名师出高徒。在年轻的西湖大学,人才引进是自主培养的基石。目前,西湖大学已引进202位世界一流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他们来自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科学家共同组建的100多个基础和应用研究实验室,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而施一公认为的自主培养“不单单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流程和方式,也是一种能用好人才的能力——聚天下英才为自己所需、为本土所用”。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本质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西湖大学的核心特征——

  在科研攻关上,研发抗新冠病毒口服药WPV01、在全世界率先揭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瞬间、率先通过蛋白质大数据分析预知新冠轻症病人是否会转成重症、率先证实细菌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帮凶……西湖大学迅速成为中国基础前沿研究的先锋队。

  在参建国家创新体系上,牵头成立西湖实验室,在生命健康领域寻求突破;参与共建白马湖实验室,在绿色能源领域科研攻坚……西湖大学积极参与省级实验室建设,为浙江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力量”。

  此外,西湖大学还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15所高校建立合作框架,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等方向开展合作,做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探索者”。

  创新 营造自由治学氛围

  “为科研和教育提供创新、自由的治学氛围,是西湖大学一直以来的努力。”施一公说。

  论坛上,跨学科融合推动科研创新的话题,被国内外多位校长提及。

  对此,施一公极为认同,并风趣地打了个比喻:“3个施一公的创新能力,远远比不上1个施一公加上1个许田、1个仇旻。”他想强调的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差异产生的多元化思维互补,就是创新的源泉。

  西湖大学实行多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一个博士研究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位及以上不同领域的导师;针对今年首批本科新生,学校建立书院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中成长。此外,累计举办116期的“学科交叉午餐会”、24期“WE News & Ideas”活动,则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