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音化秋雨,怡心也抒情

2022-11-21 17:03:03 作者: 泗音化秋雨,

作为一名国科大杭高院有机化学方向的22级研究生,没想到会在硕士阶段的学期选课中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这一过程新鲜而充满惊喜。当我在选课环节中看到《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这门课的时候,我就心动了,而且授课老师也来自浙江音乐学院,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课,在试听课的课程里,我就被洪艳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方式吸引住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我特别有参与感。

从主题分享的“江南丝竹”到今天的“泗州戏”,每一节课我都到场且认真倾听,感觉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环境中,有一种雨后空山的澄澈和市井乡村的烟火。我热爱音乐,在中学时,我便学习钢琴并考取了六级证书,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一个个音符连成一串从指尖流淌而出,如水流浸润着我。而后,耳机变成了我一定会随身携带的东西,听音乐为我带来的放松作用远比打游戏看视频更高效,跟着音乐哼唱的感觉,仿佛是与一篇未知海洋的对白,在这个过程里,耳边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音就像流星飞过落下星屑的灵动,呼呼吹过的风声仿佛抒情时的长吟。

今天的中国传统音乐展示汇报也终于轮到我了,在正式上台前,我与我的搭档,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王雪玲同学,已经经过了半个多月的磨合和准备,也与助教同学进行了多次衔接和商量。在进行这次汇报展示前,泗州戏、楼塔戏十番,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而泗州方言的细致有趣,泗州戏唱腔的随性俏皮,让我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立体丰满的认识。在楼塔细十番的讲述里,古老“十番鼓”被损毁一事让我很痛心,而其边走边唱的表演形式又让我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自江南丝竹的音符在我们的课堂奏响,我便意识到,我们的课是区别于传统的课堂存在,这种“翻转课堂”虽然大部分同学都不陌生,但是在我们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里,在老师的设计和规划下,我们实施了跨校、跨地域的互联,而且尽可能在每次分享非遗主题时都能邀约到各位传承人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与他们实现现场或者线上对话。这种活态的课堂,让我感受到非遗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啊。在课后,我将这学期我们在课堂“看见”的传统音乐赋诗如下:

丝竹弦音江南韵,先锋吹响浦江情。(江南丝竹,浦江什锦)

高山慢唱赶牛曲,婺剧绽放长坑行。(安徽慢赶牛,长坑婺剧)

荷塘诗词编新语,容美轻抚柳子戏。(古诗词歌曲,鹤峰柳子戏)

帮腔耍牙白莲绽,越音徐徐春风笑。(宁海平调,浙江越剧)

戏歌朗朗多元化,铜钹铿锵平湖调。(戏歌,平湖钹子书)

锣鸣砀山贺良缘,坠子说唱简板响。(砀山婚仪音乐,襄河道坠子)

怡心一曲拉魂往,楼塔圣音尚悠扬。(泗州戏,楼塔细十番)

且听畲音韵律绝,故土情深何曾忘。(畲族“山哈书”,畲族民间仪礼)

高校学子各有长,跨越学科经典唱。

在成功的进行主题分享之后,深深地成就感包裹着我。原来,了解一门传统乐种可以用这种方式契入,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和分享又使得我充分的获得了音乐上的愉悦感。作为理科生,音乐在平日里是我精神上的慰藉,学习忙碌时,悠扬的轻音乐能让我心情舒缓并尽快投入学习状态;上学放学路上,热血活泼的音乐能让这条不算短的路程并不无聊,而传统音乐,与我平时所听到的音乐不同,仿佛更有着一层厚重感,像竹林的露水一样带着草木香味,又像一个乡间艺人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区别于我常听的现代音乐,传统音乐的美悠久但包含深情,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的浸润。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到一场跨学科的交流活动当中,同时很感谢国科大杭高院公共课教学中心组织了这样一门课程,人文类的学科对于理科学子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而我也在课程中学到了不少传统音乐知识,工尺谱、先锋、钹子、十番鼓……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而我也同样意识到,传承传统音乐不仅要靠老艺人,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应当带着时代潮流行动起来,将传统音乐创新传播,让故土家乡的风韵悠扬久远。借亓洪兴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传统文化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传统音乐蕴含的故土情深是不应被遗忘被失传的。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形”的层面,一定要让传统艺术形神兼具,引导大众领悟并受益于传统艺术所承载的‘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