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 浙江跨出实质性一步

2023-01-20 09:54:50 作者: 义务教育领域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印发了《浙江省助力“浙里优学”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浙江率先在义务教育领域探索“钱随人走”教育经费保障转移支付改革,跨出了实质性一步。

  该《办法》以学生学籍数作为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教育经费的主要因素,为全省“钱随人走”改革积极探路,也为义务教育领域经费转移支付改革提供浙江样本、浙江方案。

  为何改?

  浙江是人口流入大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为2555.75万人,比2010年增加693.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9.58%,即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2个是流动人口。人口流入为当地带来了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但也大幅增加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支出的压力,需要省财政转移支付予以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浙江省要“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钱、钱随人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浙江省探索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是落实公平教育的需要。对学生来说,不论是否本地户籍,理应享有同样的教育服务。按学生学籍设计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在财政保障上,对本地户籍学生与非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得到公平对待。

  浙江省探索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是缓解流入地政府压力的需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省流入学生较多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市县、设区市中心城区,学生的净流入大幅增加了当地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支出的财政压力。原先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框架下,这些流入市县转移支付系数普遍较低,获得的补助较小。按净流入学生数设计转移支付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流入市县政府财政压力。

  浙江省探索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需要。山区海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的因素,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教学质量难以与城镇学校相比。不少市县政府已经或者正在加大投入,调整学校布局,推动农村学生向县城、中心镇学校流动。按学校布局调整情况设计转移支付制度,将确保乡村孩子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怎么改?

  《办法》明确“钱随人走”的对象主要是指在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取得学籍的学生,包括县(市、区)域内户籍在学区内的学生、省外流入的学生、省内跨县流动的学生、市域内跨区流动的学生、县域内跨乡镇流动的学生。

  以教育学籍系统为支撑,区别不同类别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精准设计省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有:

  ——钱随学籍人数走的补助性转移支付。包括:日常公用经费补助、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改善办学条件补助。

  对小规模学校在不足100人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基础上,对学生人数不足300人的学校,增加一定的日常公用经费补助,确保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

  ——钱随特定学生走的奖励性转移支付。包括:省内跨市县净流入学生奖励性补助、落实“两为主”奖励性补助。

  对省内跨市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办法》首次提出了省内跨市县净流入学生奖励性补助。以杭州市某区为例,2022年省内跨市县净流入初中3851人,小学 6884人,获得奖补资金542.37万元。

  ——共富型钱随人走转移支付。包括:山区海岛县学校布局优化奖励性补助、山区海岛县校舍安全保障补助。

  此外,《办法》还要求设区市财政根据“钱随人走”改革总体要求建立对辖区学生流动的转移支付机制,要求县财政建立相应的转移支付机制,根据县域内跨乡镇的学生流动,在学生交通服务、心理健康干预、食宿生活服务等方面加大 保障力度,推进学校布局优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推动这项改革,浙江省加大了对现有义务教育专项经费整合力度,整合原7项义务教育领域省财政向市县转移支付项目,新设资金项目3项,年度资金预算超过50亿元。《办法》明确,今后新增资金将减少或避免以学校为目标的分配模型,形成以学生人数为因素的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补助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