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

2023-02-13 13:22:25 作者: 别让“砖家”

孜孜深耕、默默奉献的专家,也令人尊重。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活跃在公众面前,更多的是在各自专业领域苦心钻研、埋首穷经,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从事着一项项真学问、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输出着一个个大成果。比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等,他们为世界、为中国百姓作出的贡献不言自明。

英雄常在无名处,国士隐于人世间。在中国的大地上,绝不缺少心怀“国之大者”、心念“民之小事”的专家。不能因为个别“砖家”的存在,就抹杀所有专家的声誉与功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角度来说,《论语》也是一部专家建议大全,这些修身养德的建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回到当今社会,除了那些雷人雷语的“砖家”之外,有学识、有担当的专家学者是社会主流。他们中,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杨苡这样的大家,也有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专家,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建筑师等等。

人们对专家的信任,来源于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传统和现实需要。然而,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放大了“审丑”现象的效应,让一些“砖家”被曝光在聚光灯下。这些所谓的“砖家”,不论是无心为之,还是为了博名声、博流量,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专家的公信力、权威性起到了破坏作用,也损害了舆论环境。千万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重建人们对专家的信任与尊重,为专家正名,是网络治理需要面对的,需要专家与社会共同发力。

先说专家,专家既要敢于表达想法,也要慎重发言,尊重常情常理,尊重公众智商,尤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旦发言有错误的地方,应该开诚布公地和网友交流。另外,避免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具备与大众共情共鸣的能力。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婚嫁、生育、就业、住房等各种压力,更需有专家实打实支招,而不是空洞说教,专家要跳出“学术”的思维,多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考,多一些“过来人”的关怀,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分寸感。

此外,专家建议也得讲究些“艺术”。就算是苦口良药,尚且需要裹上一层糖衣,建议也得找到适当、贴切的表达方式,避免让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误解,甚至对年轻人造成直接的冒犯和伤害。

再说社会,一方面我们需要包容、欢迎和鼓励专家大胆发声,为专家发声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也需要更多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多为年轻人站台,提供建设性、实际性的解决方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故意制造矛盾、引发年轻人与专家对立的不良媒体和平台,以及那些张口就来、没有水准的伪专家,相关部门应加强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特别是主流媒体平台要发挥舆论主力军作用,不为“砖家”提供“表演”舞台,不为流量故意做博人眼球的标题党,而是尊重真正的专家,放大有含金量的专家声音。

最后,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对我们来说,也不必把那些“砖家”的奇葩建议都放在心上,不妨一笑了之。生活难免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崎岖漫长的。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付出脚踏实地的行动,努力把每一天都过好,你就是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