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能 再增千亿斤咋实现?"一号文件"透露哪些信号?

2023-02-28 08:23:49 作者: 粮食产能 再

“在强调稳住面积的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的鲜明信号。”曹慧认为,提单产、建吨粮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等方面要协同发力。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集成运用精量播种、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开展粮油作物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这些都将为吨粮田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增产能,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也要健全机制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出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等政策的同时,还首次提出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2022年,针对小麦生产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实施新的小麦“一喷三防”补贴政策,对小麦生长期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合剂等“一喷三防”措施给予补助,以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

““一喷三防”挺管用,去年保住了1200多斤的较高亩产水平。”陈允生说,“去年4月底到5月初,共在麦田进行了三次“一喷三防”作业,政策补贴足足给我省下了近2万元农资成本,希望今年好政策还能继续。”

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干群向记者介绍,去年,射阳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有效促进了小麦稳产增产。“今年,我们将根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进一步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并落实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全县小麦赤霉病防控物资的采购,全力将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降至最低,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乔干群说。

围绕“一喷三防”,一系列政策部署加快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农业农村部日前提出,及早布置安排病虫害防控,制定好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方案,搞好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录祥认为,“一喷三防”是一项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小麦植保措施,政策保障有助于推动其大面积普及,为小麦生产保驾护航,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推动粮食产能新增千亿斤,“强政策”至关重要。”曹慧说,应以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来调动和提升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两个积极性”,包括通过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让农民种粮有奔头,通过逐步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抓粮经济上得实惠。此外,还应在促经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户经营能力;做好产销衔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增值增效。以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延伸阅读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

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通常在年初发布。近年来,“一号文件”逐渐成为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

“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有哪些?

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就农业和农村问题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时隔18年重新锁定“三农”——

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新阶段。2004年,一号文件主题重回“三农”。

连续20年聚焦“三农”——

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20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新世纪以来,20个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

2004,促进农民增收

200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现代农业、新农村

200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2009,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

2010,统筹城乡发展

2011,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2,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供给保障

2013,现代农业

2014,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

2015,农业现代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2016,农业现代化、全面小康

201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乡村振兴

2019,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020,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2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202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谈了啥?

全文共9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综合新华社、农业农村部官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