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因供求失衡引发整个行业悄然走俏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个敢出年薪25万的行业就是“瓦工”。
今天,另外一个故事同样上了热搜:清华大学博士莫明墉做外卖。
两个故事各有吸引人的“热点”,从几乎相反的角度证明着同一个逻辑:就业观念的固有铁壁在撕开裂痕。
图源网络
01
“瓦工”新闻的标题很“吸引”人:瓦工“行情”走俏,年收入或超25万元仍招不到人。
这个平平淡淡的装修类工种何以突然成了“香饽饽”?它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推动力量?
分析称,当前装修需求阶段性激增,市场上出现了“用工荒”。一线工人的工程量与收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北京一处装修工地,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去年受疫情影响,导致了一部分工程延续到今年,由于当前的装修需求激增,各家公司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加班加点抢工期。
某家装公司工程的情况是:开工量同比增长约40%。针对工人紧缺,年初已经做了充分招募,工人增长了约50%。
这也基本代表了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也因此,平时不起眼的常规工种被推到“年薪25万”的高度。
02
“命运曾把我击倒,但它永远无法把我击败。那么少年你呢,你要止步于此了吗?”这段文字出自清华大学博士生莫明墉发布的短视频。
该视频中,莫明墉身穿外卖服,手持学生证,站在清华园门口,满脸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视频发布后,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185万的点赞量,有网友赞美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然而,也有人指责他这是在卖惨赚流量。
“不是清华的人去送外卖,而是送外卖的人上了清华。”这是莫明墉强调的。
这段故事的重点应该是他为何送外卖,而不是学历这个标签。大多数人没来得及了解事情真相,仅凭着“学历+外卖”的组合,就敏感地质疑甚至指责他浪费学历、卖惨作秀,这何尝不是在自己心中为劳动划分了三六九等。
依照传统观念,高薪基本与高学历和一些大众认定的高收入行业有关,因此,感觉清华博士生外卖难以理解,就像觉得瓦工、木工、管道工不应该进入高收入行业一样。现在出现年薪25万还招不到瓦工这类反差自然非常震撼人。
据了解,目前装修市场上所有的工种里,瓦工最为紧缺。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一般的都是40岁到50岁,年纪小的都觉得这个活儿脏、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入这行。
这就像人们觉得清华博士不应该去做外卖一样,着一样击穿了大众过往的就业逻辑底线。
03
如果分析一下这种与以往观念相悖的事情,会得出这类结论: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进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分工现象。是需求远大于供给时候出现的正常经济现象,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在市场经济人才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哪一个行业收入高,在一定时间内,就会有人填补其稀缺性。
所以,收入突然高起来的油工也会慢慢达到社会收入的平衡。而人们也会坦然接受类似不同于以往观念的现实。其实,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清华博士送外卖其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可以获得经济收入,还可以将它作为精神支撑,将它作为劳动体验,等等。尽管目的和出发点可能各不相同,但应该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其他选择,更不意味着在这个岗位上就是对学历的浪费。
前段时间有统计说,现在从事快递行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有很多。这也可以证明社会的行业分工及其从事者,正在破冰以往的就业观念,向认为性价比高、兴趣浓厚的行业自然流动。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大众不再把社会分工与传统观念牢牢绑架在一起,当个人的职业选择更多的是遵从内心的呼唤而不再那么看重传统评价的时候,这类在过去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就业观就会盛行起来,并最终会被大众承认、社会鼓励。
因此,职业与收入同样会在某一种维度达到平衡,社会也将不再用“贵贱”来区分职业,而更多的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个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薪瓦工”是推动就业观念改变的又一股具体的力量,清华博士送外卖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