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平之战后,白起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这是为什么呢?

2020-09-19 08:14:20 作者: 揭秘:长平之

揭秘:长平之战后,白起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出,也就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的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伤亡过大,再加上秦国担心东方各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当然,这些原因是远远不够的,今天,小编就以独家视角,分析一下,白起为何不愿主持邯郸之战。

小编先抛出一个观点,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发动的极为愚蠢的一场战争,很可能赌上秦国国运的一场战争!

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以及对外政策,秦国已经取得了战国时期巨无霸的世界地位,按照这种趋势,秦国想要完成统一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这些事情并非秦昭襄王的功绩,秦昭襄王虽然登基却是一个傀儡秦王,内部有宣太后垂帘听政,外部由魏冉主政,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这个过程持续了多久呢?一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才夺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任命范雎为宰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很多人现在都推崇这种远交近攻的策略,实际上小编再抛出一个观点,远交近攻根本就是垃圾政策,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秦国能够成为长平之战时的巨无霸国家,依靠的是步步蚕食之策,通过近交远打的策略,策划了五国伐齐,最终干败了齐国,齐国一直都是伐秦的策源地,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的时候还和秦国公称东西二帝。

宣太后和魏冉的班子是深切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在五国伐齐后一举将齐国打残,再无力与诸侯一争高下。

而白起在长平之战前,一直都在负责扩张战争,通过不断的二三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不断挫败韩、魏、楚等国家,彻底完成称霸的战略意图。

然而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亲政后,四十二年就发动东出之战,不间断的扩大对韩国的打击力度(远交近攻策略),最终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因为上党之争爆发了与当时军事强国赵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虽然发生长平之战。

当时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根本就在崛起当中,秦国的称霸之路都在避免与赵国发生冲突,而秦昭襄王则一直谋求与赵国发生矛盾。

在《蔺相如传》中,详细的介绍的秦昭襄王想要挑衅赵国(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狂怼之事。

通过蚕食这种策略就能称霸的事情,秦昭襄王为了证明自己,偏要发动与当时正在巅峰的赵国一场举国力之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系列。

而白起是宣太后-魏冉的班底,长平之战爆发前,白起一直在负责对韩国的战争,攻占野王夺取上党的计划也是白起完成的,然而发动长平之战的时候,派出的竟然是王龁,在秦国长期指挥大规模对外战争的主帅,一直都是白起,长平之战不用白起,分明是对白起不信任。

也很可能是,白起压根就不同意发动赌上国运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发动本身在秦朝内部就有争议。

在战事的关键阶段,长平之战拖了很长时间,赵国虽然不支,秦国也好不到哪去,为此迫切寻求战略决战,在赵国换上准备决战的赵括后,秦国不得不启用白起来主持整个局面,可以说,长平之战发展到决战的阶段,秦国未必占的全是优势。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四十五万,而秦军亦伤亡二三十万,白起这次仗打得很漂亮,此时,白起提出一个更加大胆的策略,就是趁着这个时候迅速攻击赵国邯郸,以彻底取得胜利,这个时候,秦昭襄王竟然以整军修整为由,拒绝出战。

以小编对这场战争的了解来看,白起的军事思想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完全可行,因为上党本身就是山区,夺取上党后再进攻邯郸就是一马平川了,赵国地处现在华北之地,分为好几块,其中防秦是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而另外当时赵国应该还有至少两支军事力量一面防北面的匈奴,一面防东面的燕国(燕赵是世敌)。

长平之战,赵国在西部和南部的军事力量基本被全歼,这个时候打下邯郸,让赵国臣服未尝不可。

然而,等第二年的时候,赵国已经布防完成,在邯郸外围形成一道阻击线。

实际上再次发动进攻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压根就没用重用白起的打算,而是任命王陵去攻打邯郸,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再次要白起前去攻打。

白起表示“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拒绝出战,为此秦昭襄王将其赐死,秦昭襄王因为白起拒绝出战就赐死他,可见秦朝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有多重,当然一切都表明秦昭襄王就是一个傻叉。

小编认为,邯郸之败,证明白起无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拥有一定的才能,秦国差一点因此而将东出几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