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楚国与秦国为何不受中原人待见?两国发展差距为何巨大

2020-09-22 22:39:25 作者: 春秋战国,楚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在这些诸侯国之间也存在着一条不是那么明显的鄙视链,至少,当时地处中原地区的各大诸侯国,是不屑于与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为伍的。

比如说,很多思想家在周游列国时,拒绝进入这两个国家,又比如说,儒家著作《诗经》就没有收入关于楚国的篇目,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没有值得游历的地方吗?并不是;秦国虽然畏惧西部偏远地区,但是它与巴蜀之地相连,同时,秦国也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它的地位非常的正统,所以,可供游历的价值还是有的。战国时期,秦国、楚国不受中原诸侯国待见

楚国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拥有当时的名胜云梦泽,同时,楚国对大物博,先祖还曾经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这两个国家并非是没有正统地位和底气的,那么,是因为楚国没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吗?也不是,相反,楚国的文化发展是非常鼎盛,而且甚至比中原地区某些国家的发展还要繁荣。

那么,为什么《诗经》却没有收录关于楚国的篇目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虽然,秦国、楚国,这两个国家不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待见,他们也毕竟有着诸侯王的身份,但是,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是天差地别。秦国、楚国不受待见,发展状况却大有不同

同样是不受待见,秦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蒸蒸日上,最终登临了华夏的权力巅峰,并且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而楚国只是慢慢地衰败了下去,虽然,在秦朝末年,有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言论出现,但是,那时候依靠的也是楚国当时“项氏一族”,实际的楚国统治核心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么,导致秦国、楚国不受中原人待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同样都是不受待见,为什么两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却又天差地别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了这样的发展状况?楚国、秦国不受中原人喜欢,与其民族特性有关

首先来看楚国,楚国最不受中原人待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南部的偏远地区,这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是不开化的地段,甚至那个时候的中原人,认为荆楚之地的楚人都是“茹毛饮血”,没有任何文化发展特征,他们都披头散发,走路也不穿鞋子,就如同原始人一样。楚国地处偏远,并且兼并了蛮夷小国

想象一下,像我们现代人可能与一群大猩猩和平相处在一起吗?恐怕是很难的,而且当时中原人的眼中,那个时候的楚国,可能就像我们现代人看大猩猩一样,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因为楚国地处南部偏远地区,它与当时南部的诸多小国都有联系,并且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还将这些小国容纳在内,这也是中原人不能接受的一种现状,因为在他们看来,南部的少数民族属于蛮夷,而蛮夷在当时是中原地区人民的敌人。

除了南部的蛮夷,还有北方的匈奴,西方的戎狄,这都被看作是威胁中原文明发展的存在,所以,楚国容纳蛮夷的做法让中原人不能理解,而且楚国人的容纳,并不是单方面的兼并,在楚国的政治制度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依靠这些南方小国而设置的。

比如说,他们在一些时候会,将这些被消灭的小国赋予王族分支的帽子,让他们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楚王负责,有点类似于西周当时推行的分封制度,而后世楚国的绝大部分国家力量,也都来源于这一部分人。楚国多次自立为王,让中原人无法接受

楚国多次自立为王的做法,让在礼乐制度之下熏陶了多年的中原人无法接受;试想一下,最为排斥楚国人的是哪一个学派呢?就是不收录楚国篇目的儒家,儒家讲究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讲究一种阶级观念,讲究一种礼法。

所以,在儒家人看来,天子、诸侯、大夫是有着层级存在的,每一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享有的权利,一旦超越了自己的权利范围就叫作僭越,而僭越的行为不符合礼乐制度,也不符合当事人们的是非道德观念,这是需要受到谴责的。楚国的做法,违反了儒家的正统理念

试想一下,孔子是一个极其主张克己复礼的人,他甚至希望春秋时代的社会能够回到西周的统治情况之下,在他的影响下,儒家学派也必定是主张克己复礼和礼乐制度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必定对于多次自立为王的楚国有很大意见。

因为自立为王,实际上就是在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赋予自己王的称号等同于想要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因为在当时只有周天子能够称王,诸侯最好的一等只能是公,所谓,公、侯、伯、子、男,在诸侯当中也是有档次的。

可是楚国的国君,却因为不满周天子赋予自己的称号,就自立为王,这自然违背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违背了儒家正统的君臣关系,所以,楚国必定会受到批判,而且当时那个时代,儒家对于中原地区各大学派以及国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此,楚国也一定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