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原人去草原是怎么走的?

2020-09-23 18:28:24 作者: 历史上中原人

2、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的先民起源于西北的古羌族,在关中地区建立中央王朝之后,为保证北方安全,曾多次大规模用兵。周武王征伐戎狄,“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⑧这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的岁贡,即戎夷以土特产贡献周王朝,周王朝则按贡品价值给予答赐的朝贡贸易。周康王曾一次俘获鬼方人众13000多名及大量牲畜、车辆。周穆王征伐犬戎,一次即“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即战胜并俘获了四个以白狼为图腾、四个以白鹿为图腾的犬戎部落。周宣王曾数次派大军打到猃狁故地大原———河套北部地区,并派大将南仲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黄河南岸(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修筑了朔方城,派兵驻守。⑨这应当是中原王朝在北方草原建筑的第一座城。不论是大军征伐,还是保证朔方城守将士的军需供应,都必须要有运输通道。和平时期,这样的通道也就成为“商道”。据史书记载,周朝的道路建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京城及周边地区,“周道如砥,其直如矢”。⑩

据《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30年),周穆王曾出京城期间,北行山西至内蒙古河套一带,西行至青海,新疆,至昆仑丘,会见西王母。周穆王出行与返回时,均曾于犬戎、河宗氏之地停留并宴会,并互赠礼品,反映当时内蒙古中部地区与中原已有便利的交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与北方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越武灵王“胡服骑射”,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设云中郡。云中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东行可通达代郡(今河北蔚县)、原阳(今呼和浩特市东南),西行可经九原(今包头市麻池古城)达高阙(今包头市西昆都仑沟)、或南行经榆中(鄂尔多斯东部)至秦国都城咸阳,也可由云中直接西行榆中至咸阳。

燕国位居河北省东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市地区、与东胡接壤。燕将秦开“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遂于燕山北麓设置右北平郡,修筑道路,南行可经七老图山(五虎玛梁)、渡濡水(今滦河)、过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至蓟(今北京市):北行可沿老哈河、过西拉木伦河至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地区。3、秦、汉时期

秦始皇扫平六合,一统华夏,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修筑驰道以方便运输。在赵国“直南”路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修筑了著名的“直道”。秦直道自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经陕北、鄂尔多斯高原直达九原,因其“堑山堙谷,直通之”,故名“直道”。秦直道全程为秦制“千八百里”,合今制700公里左右。路宽50步,并“隐以金锥,树以青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未全部完工,但是已经具备了通行的条件。秦始皇死后,运其尸体的车就是从九原经直道运达咸阳的。

秦始皇还修筑了北方边郡大道,自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西北行,沿燕山南麓出雁门、抵云中、渡黄河、经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至咸阳。秦始皇北巡曾走过这条大道。

汉武帝数破匈奴,廓清漠南,将蒙古高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原与大漠南北道路畅通,主要有:

稒阳道。自九原经石门水(今昆都仑沟)、光禄城(今达茂旗百灵庙林场汉古城)西北至受降城(今乌拉特后旗乌力吉境内汉长城附近);

云中经五原至陇西道;

定襄至匈奴漠南单于庭道,即著名的“白道”,于今呼和浩特北越阴山的蜈蜙坝至草原;

代郡至瀚海(今贝加尔湖)道;

右北平郡弓卢水(今克鲁伦河)道;

朔方高阙塞至漠北匈奴龙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达木湖一带)道;

西河郡经鸡鹿塞至受降城道;

北地至居延道;

自酒泉至居延、北行至匈奴龙城的居延道路。4、北魏、隋、唐时期

拓跋鲜卑发祥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麓嘎仙洞),经数百年辗转迁徙,南越阴山,建立代国。至拓跋珪更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统一了北部中国,相继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并建成了平城经盛乐至五原、平城经牛川(今乌兰察布市黄旗海)至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平城经云中至统万城(今乌审旗南白城子)、平城越阴山至大潭南沿(今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北境)、平城至安北六镇以及连通安北六镇的交通要道;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主要有五原至兔园水(今蒙古国图音河)、已尼陂(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石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支流齐老图河)的道路,张掖经居延塞北行的道路,牛川至弱洛水的道路,盛乐经白道至鹿浑海的道路。

隋、唐时期,大漠南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十分密切。隋朝在漠北形成了突厥五可汗之间的东西间道路,漠南形成了以定襄即大利城东西延伸的道路;自漠南通往漠北的则有黄龙道、卢龙道、幽州道、恒安道、白道、夏州道、灵武道等多条南北道衢。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被唐攻灭,大漠南北统一于唐。唐朝于阴山南麓置三受降城,道路相通,并可南达长安,北抵碛口(今阴山北麓草原);并有胜州经夏州灵州至甘州,行至夏州、延州;单于大都护府南行至朔州、太原府,北行经白道至碛口的道路,从而形成干道相连的交通网络。漠北诸部酋长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遂开辟了自漠北回纥牙帐(即唐安北都护府,在今蒙古国杭爱山哈拉和林一带),经鸊鹈泉达西受降城南行至长安的“参天可汗道”、“参天至尊道”。唐太宗在这条路上设置了68个驿站,备有马匹、酒肉、食品,以供使臣往来之需,各部每年贡貂皮作为赋税○。

发达的道路网络有力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以唐与回鹘的马绢贸易为例,“安史之乱”以后,自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回鹘西迁前的80年间,回鹘向唐王朝输出马匹上百万,赐回丝绸达2000万匹以上。回鹘购得的丝绸除少量为贵族使用外,大部分向西运输到大食、印度,甚至辗转运销至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