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的贾谊,为何在唐代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

2020-09-26 22:33:13 作者: 年少成名的贾

比如李白。他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并被流放夜郎,后遇赦暂东归。尽管遭受严重打击,但他的政治热情依旧不减。这时期所写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言:“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也就是希望韦良宰能够向朝廷建议,把他召回。

又如《送别得书字》中:“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同样是希望能像贾谊一样被重新召见重用。在《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等诗中也一再以贾谊自比,希望有被朝廷召回的机会。

李白同样喜欢用“贾谊”鼓励友人,他在《巴陵赠贾舍人》中写:“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就是借对被贬贾谊的怜惜来宽慰友人,“莫怨嗟”就是让友人不要过多抱怨。

贾岛的作品《送友人之南陵》中有:“莫叹徒劳向宦途,不群气岸有谁如。南陵暂掌仇香印,北阙终行贾谊书。”诗句间可以检出诗人的乐观心态,贾岛就是以贾谊喻友人,鼓励友人会像贾谊一样尽管遭罚但终将奉诏回朝得到重用。最后,借古讽今,揭露时弊。

当诗人看到社会上、时政中存在一些问题时,常常会联想到古代有能有贤的士人将相,以他们的遭遇事迹与当今现状相对比,从而达到以古讽今、警示统治者的目的。

刘禹锡《咏史二首·其二》中:“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晚唐时宦官擅权,皇权旁落,朝廷用人唯宦官之喜好,而宦官亦忌惮正直贤能的朝臣,多起用无能之辈。诗人正是看到官场中用人不善的问题,写诗借贾谊文帝的历史,表达了对朝廷用人现实情况的不满。

还有如前文提到的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两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半夜接见贾谊询问国家大事,后两句以一个转折,犀利地讽刺统治者“不问苍生问鬼神”。痛惜贾谊的才华没能有机会施展,其实寄托着自己因党争无法拥有表现的机会的哀婉;表面是讽刺文帝,实际上是指向现实中统治者。

总之,不论诗人有什么样的写作目的,都是建立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感喟之上的。

唐代士人之所以对“怀才不遇”如此敏感,主要来源于他们对“邦有道则仕”的过高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典籍所确立的思想体系也成了文士安身立命的准则,他们不仅坚信“学而优则仕”,而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唐朝那样的盛世,政治军事之强大、国力之强盛、许多最高统治者也的确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士人们更是怀有“经世致用”和“兼济天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入仕情怀,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然而,现实总是复杂又骨感的,他们摩拳擦掌、一腔热血,却总会遭受种种不如意。

事实上,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本就是得意者少,失意者多。于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就很多了。说到底,“怀才不遇”就是对没有达到期待的一种不甘心啊。

相关阅读:

明明在吐槽唐代皇帝,汉代皇帝为何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