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一首小词,没有点出寒露节气,却是写寒露节气最美的诗词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
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
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
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清朝朱彝尊《忆少年·一钩斜月》
寒露节气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此时是晚秋,就是古代秋天的第三个月,是体感感觉寒冷的开始。此时万木萧萧,西风惭寒,来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气和海上的气团在大陆拉锯,暖湿气团逐渐退出大陆的一个过程,有些一阵秋雨一阵凉的说法。
此时让人感觉真正浓烈的秋意到了,至少当代人在秋天的划分上虽然和古人有所不同,比如以温度持续22度以下,才算入秋,此时也分明了秋天的到来。
在没有风雨的日子里,天空明澈高爽,所谓秋高气爽,但同时也是灌木乔木大规模落叶的季节,有人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之壮美,但也有人同时领略了什么叫做照眼萧条,比如春夏之蓬勃向上的生机,秋天的美是沉落而略带凄凉的。
这首朱彝尊的小词,没有点出节气,却是寒露节气最绝美小词。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
看似淡淡几笔,却有白描国画之胜,一钩斜月代表月圆之日未到或者已过,是人心与自然静谧的时期。热闹未来或者圆月时节以过。
一声新雁,是写的仲秋之后,有大雁自北方来,或向南方去。
一庭秋露。有人说白露之后就会有露水,为何你说诗人写的是晚秋寒露时节呢?这是因为寒露时节,气温更低,水分在早晚时间更容易凝华,而且由于气温低,蒸发缓慢,所以这个时节,更容易感觉秋露多而繁。
有人会说,你就是牵强附会。那么请看下一句。
“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
那么有人说,菊花就开在秋天啊,但是古人虽然没有当代这么先进的气候知识,他们也善于观察各种自然界的变化。菊花是开在秋天,但是最适合菊花花芽茁生的自然温度,是持续15度左右,而且光照要求低于12小时。那么在古代的秋天里,初秋的温度在25度以上,仲秋的温度也维持在20度以上,只有晚秋寒露时节,正好孕育菊花的花蕾。
所以寒露有一个明显的古代的物侯标志,就是菊花开,这里的开始自开始次第开,而菊花的盛花期通常是在重阳节左右。
所以这首词很有意思,其实就是说的寒露节气。而且写得非常唯美,非常清新。
你看你看,那小菊花儿,开了金铃无数啊!
最让人在萧瑟的秋天里,感到份外的清新愉悦,使得树叶在落,气温在持续降低,可是可是还有这些萌萌的小精灵,一样的花朵,它们刚刚开始开放。它们是秋天的小天使啊!
其实菊花从宋朝开始广泛的人工培植,到了清朝,已经出现了无数富丽的品种,那么朱彝尊的菊花,却是保持原始风姿的野菊,它们细小,灿烂,却生机勃勃。当然也有小金铃这种菊花品种,雏菊类,经过人工培植,保持原野和观赏两种趣味。但总的来讲,这种小菊花更使人疼爱,因为它们有风露里的清新与活力,像孩子,像未被摧折的少年的心情。
那么朱彝尊为什么没有在诗词里写出寒露两个字呢?
一:寒露中间的寒,让人有视觉上的冰冷,这也是通常写寒露的诗词没有过多流传的原因。
二,诗词中描摹一样事物,常常会用旁敲侧击的方法,避免语句的重叠和审美的疲劳。
三,诗词的欣赏是深邃的,所以李商隐会用“无题”做题,朱彝尊是一样,将人们引到的是他的更悠远的心情和心境。
“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门户。”
古代的秋社,是指立秋后的第5个戌日,那么我们慢慢的推,相当于立秋后的两个月内,也正好表明作者写的就是晚秋九月,寒露时节。
作为候鸟的小燕子们纷纷飞往南方,只有空巢在这里,等待明年春天它们飞回。
“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
我们知道重阳节在农历的9月9号。这首小诗词写的就是在8月底9月初,重阳节之前,秋露满地,菊花开放的寒露节气。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一首整体描述寒露节气的美词,情感旖旎饱满,笔调清新别致。
而这样半冷半暖的小寒秋天,最让人回忆起二月,回忆起人生的春天。
虽然这短暂如春的秋美,也会被风雨重阳节所替代。
所以这首小词的词牌,也让人回味不尽,叫做《少年游》,这是借寒露唯美的景色,致敬曾经仿佛的青春吧。
至少,那句“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就有让人回味不尽的类似春天的柔情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