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鼻祖鲁班,一直到2000以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另一层身份

2020-10-10 14:25:57 作者: 木匠鼻祖鲁班

当你想要征服愤怒的时候,可以一边走一边用木棍在地上做标记这能让人们看到愤怒的力量和长度。——尼娜·麦克劳林 《木匠手记》

前言

历史之所以有趣,是在于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更多的还是通过文献以及文物了解的。而最真实的情况谁也无法说清,因此只能通过越来越多的文物来更加深一步的了解历史的神奇之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诸多的不一样的结论,比如说鲁班这个人。众所周知,鲁班在后世的认知里一直是一个木匠的身份,然而一直到2000多年以后,人们通过一些历史文献,才得知鲁班还有另一层身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春秋时代最有名的一位工匠,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因此他从小接触的便是木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加上父亲的影响,让他从小便展示出了对木工的兴趣与天赋,他15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父辈们的所有工匠技巧。也就是说在他15岁时就已经完成了家族的传承。年少的他并没有选择止步不前,而是进入到了许多父亲从未进入过的领域,并且在他的努力之下也开创了许多木工工具的先河。其中他所创造出来的一些工具至今还影响着后世。比如有鲁班所创造出来的墨斗,即使在现代化工业如此先进的今天,依然还被广泛的使用着,由此可见,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它的发明对于木匠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他的发明使得木匠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他也被木匠界称之为木匠鼻祖。他所创造的工具不仅仅只是应用于木匠的领域,他在机关领域上也颇有从成就。比如他发明了便于攻城的云梯及钩巨,在《淮南子》曾经有过关于云梯的记载:''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其中钩巨这个发明深受当时统治者的喜欢,如果说云梯只是给战争提供便利的话,那么钩巨则是可以改变一场战争局势的一个神器,它可以让原本处于优势的敌方,因为钩巨的存在而变得局势反转。在历史上鲁班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工专家,而墨子一生的追求便是兼爱非攻。

鲁班所发明的武器正好与墨子的理论相对立,因此他们也成了一生的宿敌,甚至曾经楚国攻打宋之时,墨子曾进行阻拦,最终墨子用诸多办法将都城守了下来,最终让楚王不得不放弃攻打宋国。在木匠领域有着极高造诣的鲁班,除了人们所知道的匠人身份以外,他还有一层非常隐秘的身份,而这层隐秘的身份则是通过他所著作的一本书中才得知的,这本奇书叫做《鲁班书》,这本书在木匠心中称之为奇书。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传说,曾经鲁班在妻子怀孕之时,被征召到了都城进行干活,因为过于的想念起妻子,于是用木头便制作出来一个鸢,它形状是鸟却又不是鸟,它是用木头 制作出来的,却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

这让妻子十分的好奇,每有一天鲁班不在家之时,妻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启动了木鸢的机关,并且乘坐木鸢在天空中飞翔,而他的妻子却并不熟悉木鸢的具体操作,因此最终没能将木鸢控制住而掉落死去,此时他的妻子还怀有那个未曾出世的孩子,这场意外让鲁班非常的伤心,并且他非常的内疚与痛苦,让他一度指责是因为自己的技艺导致了自己的妻儿死去,因此在这本《鲁班书》上的第一页就曾经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一旦学习《鲁班书》的人就必须要做好孤、寡、孤、独、残中的一项''。因此在2000年后许多不同时期的人在研究《鲁班书》时,看到书第一页内容着实心惊胆战,甚至有不少人因为这些话而放弃研究这本世间奇书。

这也让人们对于这本书充满了更多的好奇。鲁班书分为三卷,主要涉及到的是就是建筑以及工匠技巧,并且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关于楼宇的建筑,另一方面则是阐述了一些与历史所描述内容完全不相符的东西,那就是阴阳学与风水学,这也表明,鲁班不仅只是一个建筑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风水大师,并且《鲁班书》的第1页所传输的意思并非只是诅咒。他希望后世每一个工匠在阅读他这本《鲁班书》之时,在学习技巧的同时,希望可以兼顾到其他的东西,比如在建造的方面要遵守自然的规则。

换句话说也是要注意一下风水。他将风水学与建筑学完美的融合到了一块,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匠人和一个风水大师基本上是两个层次的人,然而在古代由于人们认知的限制,他们对玄学非常相信同时他们也非常迷信,认为一个好的风水可以让自己更好的避免一些灾祸,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的顺利。因此在古代的时候,建造一房屋时会请著名的风水大师为自己的宅子进行好好的勘察一番。通过风水大师希望可以将宅子打造成一个风水宝地,这些在古代可是一种非常盛行的文化。

人们对于历史总是更加偏向于文献,且本质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古代的一些具体事件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历史文献虽然可以清晰记录这些事件的发生,然又不可避免的是历史文献的作者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多少带到自己所记载的事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后世对于事件的解读。因此对于历史我们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在新的文献出现之后,或许会改变我们之前所认知的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