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经过连番战乱之后,数以万计的百姓或死或逃亡,大片土地荒芜、颗粒无收。无论如曹操一般的乱世枭雄,还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粮草短缺的危机之中。许多小军阀更是饱受缺粮困扰,因此而自行瓦解崩溃的军队不可胜数。
粮食短缺严重影响曹操的争霸行动
据史书记载,袁绍的军队在河北有时要靠吃桑葚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一带有时靠吃蛤螺肉为生。而曹操也因粮食匮乏,几次停止正在节节胜利的军事行动。如: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为粮食困难中途退兵;与吕布在兖州对决时,也因为粮食严重缺乏,不得不撤军去剿灭黄巾贼以获取钱粮。
粮食的短缺甚至还一度影响曹操迎奉天子的行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率军西行,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虽然仅率领千余士卒,依然严重缺乏军粮,多亏走到新郑(今河南郑州市新郑)地界时,新郑长杨沛将储存的几千斤桑葚干尽数取出以供军粮,才解了燃眉之急。
迎奉天子后,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不过,迎奉天子虽然让曹操得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却也加重了其集团的经济负担。洛阳当时已经是一片废墟,中下级朝官都必须跑到荒郊野外采野菜为生。同时,曹操在崛起过程中,四处镇压和收编黄巾军,如镇压青州军时,“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后来又击败收编何仪等部,这些人的生计也需要尽快想办法解决。在当时的情况下,屯田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与其他“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的汉末军阀相比,曹操屯田具有以下优势:
选对了地方
曹操占据的兖州、豫州等地都是当年黄巾起义的重灾区,不少地方还遭到了西凉军的烧杀,因此地主豪强大批逃亡或者死亡,他们名下的大片土地成为无主之田,其中颍川郡等郡县百姓甚至到了十不存一的地步。曹操建都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后,正好可以就近将这些田地收归己用,这些都是经过多年耕耘的肥沃农田,可以直接耕种并取得收成。
同时,许昌作为曹操集团的临时首都,也是其统治区域的核心所在,控制非常严密,即使黄巾军俘虏们大批聚集,也不用担心他们有胆子叛乱。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吕布、刘备占据徐州,袁术北上偷袭,许昌周边的屯田区域始终稳定,农业生产也得以持续正常进行。即使官渡之战,袁绍10大军南下,也被曹操倾尽全力阻遏在官渡战场,没有让他袭扰许昌周边。
选对了人
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曹操非常重视屯田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策,长期身体力行。正如他后来在《置屯田令》中讲道:“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为了完成这项事关霸业成败的艰巨任务,他上奏朝廷,任命枣祗、任竣、韩浩等人担任典农校尉、屯田都尉等官职,全面负责许昌周边的屯田事务。
事实证明,曹操的确有一双慧眼。以枣祗为例,他工作上兢兢业业,经常带领僚属们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强调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增加收成。在制订相关制度时,他的意见总是有独到的见解,如在确定地租收取方式的问题时,枣祗就反对多数人主张的“记牛输谷”法,不按照百姓使用官府耕牛的数量来确定税额,而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租谷,丰年多收,歉收少收,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举措得当,加上风调雨顺,许昌周边屯田头一年竟然就“得谷百万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