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欧阳修更是在与棐(fěi)坡谈论苏轼作文时,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苏轼一考成名,加上恩师欧阳修不遗余力地举荐,从此声名显赫,传扬四方。然而不幸地是,就在自己金榜题名之时,母亲程氏病重仙逝,父子三人急速返乡,为母安葬,并守孝三年。
三年后,苏轼携王弗及家人重返京城,并参加当年制举,拔得制科考试第三等。被誉为“百年第一”(第一、二等为虚设,第三等实际上是最高等,百年来第一个获此名次)。
授大理评事(表官阶)、签书陕西凤翔府判官(正八品,相当于宝鸡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苏轼与王弗离开父亲,真正地独立成为一家。
此时王弗与苏轼共同生活已有多年,深知夫君虽才华横溢,但性格却豪放单纯,笃于孝友,无论与谁,不分好坏,均与之为善,总喜欢一言而尽。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其政治仕途的前10年,幸得王弗相助,才勉强称得上顺遂。在一同赴往凤翔府任官时,王弗就提醒苏轼:“子去亲远,不可不慎”。
王弗心细如发,勤俭持家,有才却从不自旷,事事以夫君为主,为他的仕途与生活,乃至品行修为竭尽心力,立下了勉夫劝君的好榜样。
初入仕途,难免志得意满,苏轼开始寻道问仙,经常去道观与道士交谈,拜佛求经,并因此着迷上道。
王弗见状,劝诫苏轼:“大丈夫当以读书为重,不可因此荒废学业仕途”。而一些阿谀奉承之人瞧准时机,常在苏轼院子里伪装赠送仙罐。
苏轼深以为是仙人指点,赐给他的长生不老药,想一探究竟,有一次被王弗瞧见,王弗上前说:“婆婆若在,必不取之。”
这让苏轼不禁想起,幼时母亲常常教导他“非自物,轻勿拿”的道理。王弗知道苏轼一向对母亲敬重有加,苏轼因此感到羞愧难当,自此专心为学为官。
子瞻喜欢交友,经常邀友人来家中做客,王弗知道苏轼为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所以,每次苏轼与客人在厅堂攀谈时,她就躲在屏风后细听。待到客人走后,就会向苏轼表明对来者的看法。
有一次,同榜进士好友章惇来家中探访苏轼,走后,王弗从屏风后出来,对苏轼说:“与此人成友,必不能长久,他总是一味地迎合你的意思,首鼠两端,毫无主见,不可不防。”
多年后,章惇拜相得势,将苏轼贬至最荒无人烟的海南儋州,成为苏轼仕途的最大政敌,王弗的识人之能,就算聪明如东坡,也只能说自叹不如。
王弗总是能在最适当的时机,用最适当的方式提醒夫君为人处事之理,苏轼在她的帮助下,仕途平稳,生活惬意安然,这便是著名典故“幕后听言”的出处。
本以为两人能相敬如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体弱多病的王弗还是未能躲过此劫,香消玉殒于公元1066年,留下不足6岁的长子苏迈,从此阴阳两隔。
王弗与苏轼相伴11载,从青葱岁月到为人父母,相识于微时,一路艰难前行,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王弗去世10年后,苏轼屡遭贬谪,志向难鸣,调任密州(山东诸城),梦中忆起王弗在时的点点滴滴,半夜醒来,披衣执笔,含泪写下了一首《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将对结发妻子王弗的浓浓爱意付于一阙悼亡词中,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并在其墓冢旁种下了三万棵松,以寄托自己的绵绵思念,恋恋情深。
他们的爱情佳话也随着这首宋词名篇而传颂千年,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