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中关羽“忠勇”形象是如何被强化的?

2020-10-20 19:32:11 作者: 在唐诗中关羽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繁荣期。由于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安逸,很少有人想起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以致于关羽形象在隋代渐渐被人们淡忘。但在唐代后期,由于战乱频发和社会需求,很多人都重新关注关羽的忠义品质。尤其诗歌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是唐朝人喜爱的文学样式。文人们喜欢用诗句来忆古思今,诉说心声和人生感慨,表达对美好生活或对功名的向往。

如唐朝诗人郎君胃的《壮缪侯庙别友人》是诗人在关羽祠外送别友人时创作的古诗。作者在诗中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具象描写。这首诗是唐代唯一一首专门描写关羽形象的诗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正如: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谁为感恩者,意是恩归客。

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无复言,衔悲向陈迹。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叙述关羽天资聪颖、忠肝义胆,在沙场上无人能敌,具有着无人能比的英雄气概。而这样的英雄在一生中也遭遇着无数的波折,引发了后四句作者的感叹,使读者可以理解作者的离别情绪,更容易感同身受。在这首诗歌中,关羽为了蜀国的利益“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忠义情感,也使百姓的视角逐渐转移到关羽自身的忠义品质上,激发更多人向关羽学习。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作者以及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很大冲击。人们流离失所,急需一名忠义英雄保家卫国,还百姓太平盛世。“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也表明当时在荆楚大地上己经形成了关羽崇拜的习俗,但仍没有发展到全国的规模。而关羽的忠义特色也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耀眼明珠”,深受百姓喜爱。

在唐文方面也有部分作品表现了关羽的忠义品质。如唐德宗贞元年间董挺创作的《贞元重建庙记》一文在当时流传甚广。其中不仅介绍了玉泉寺的景色、建寺过程等,还潜移默化地歌颂了关羽的行为,赞扬了关羽的忠义。文中写道:

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锐,孔明谓之绝伦。其于拘义感恩,死生一致。斩良擒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没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

这段话以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为依托,涉及到了关羽的功绩,将多年驰骋沙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又忠肝义胆的关羽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清晰地展现了关羽的性格特点。不管曹操躲避他、还是孔明夸赞他,关羽都是“询义感恩,死生一致”,对刘备忠心不贰。“忠义”一直是关羽性格的显著标志,也是其性格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正是如此,“忠义”特色助力关羽在死后变成神明,甚至国家的兴废、土地的丰荒都由关羽决定,在百姓心中具有较深的心理基础。由此可知,关羽崇拜现象在唐朝时己经被百姓接受,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隋唐时期,很多人将关羽和其他人物写在一起,表露出作者对关羽勇武的崇敬。在这些诗文中,作者往往看到关羽的英勇、为世之虎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怀以及人生悲剧。

很多文人将关羽与张飞合并描述,简称“关张”,他们的“勇武”品质也成为唐代文人歌颂的重要方面。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筹笔骚》写道: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脊。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乖,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主要记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大中十年,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己被免去官职,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于是,在诗句中凭吊古今,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才华无用武之地的孤愤。诗中的第二句描述了关羽由于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计划,惨死于疆场,导致蜀汉兵败,使得张飞和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而失去性命。特别是“关张无命欲何求”更能凸显出在关、张死去之后,诸葛亮的计划即使再完美,也缺少了能有效执行的人,从侧面突出了关羽的勇武,间接承认了他的不可替代性。

再如唐代诗人岑参在《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中写到“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把三国名将关羽、张飞和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他们都是武将,曾为国家浴血奋战。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固功不可没,在对比中肯定关羽的功绩与英勇威武形象。此时的岑参曾两度出塞,颇有雄心壮志,但因安史之乱紧急回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百姓们需要一位勇猛威武可以帮助国家平定战乱的人。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将领,常年驻守要地,为蜀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生活在动荡的社会,很多人希望国家能出现一个像关羽一样勇武的人才,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崔道融的《过隆中》也提到:“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这句诗肯定了关张的重要性。关羽和张飞作为蜀国的将领,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曾一度帮助蜀国走向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能人志士都己成为过往。曾经兴盛一时的蜀国,因为缺少能征善战的将领,逐渐走向没落。作者在赞颂英雄人物的同时,也不忘抒发自己的感慨。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的崔道融饱受战争之苦,他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像关张一般的大英雄,帮助百姓结束苦难,维护国家统一。

由于社会需要,关羽形象中忠义、勇武的特点被人们重新挖掘出来,为关羽形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在隋唐时期,尽管涉及到关羽的诗文较少,但己逐步让百姓们回忆起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更有利于关羽崇高形象的树立。

总体来说,隋朝时经济上采用田亩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上实行科举制打破世袭制,再加上社会中正统经学和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在思想上实现了南北融合。关羽形象在隋朝时凭借佛教的推广,己经初步形成了关羽崇拜现象,主要在荆州地区传播。再加上朝廷的认可和各地区文学作品的推广,使关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唐朝时,由于隋代动荡时期出现了很多像秦叔宝、罗成、程咬金这样的英雄,此时关羽形象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传播。只有个别作者在抒发感慨时提起。等到唐朝盛世之时,人们对关羽这名武将的接触也仅停留在历史典籍、诗文中。尽管与关羽相关的文字记载较少,但关羽这一人物己经被人们重新提起,并延续到现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