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砚还未完工,为何被这座博物馆当成了宝贝,原因有一点

2020-10-21 05:07:49 作者: 香菇砚还未完

在我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砚台雕刻大师,这位大师一生刻砚无数,件件作品都称得上是精品。然而您可能不知道,他曾经雕刻过的一方砚台,却在尚未完工时,便被当成宝贝收藏起来,一时被引为佳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砚台雕刻大师又会是谁?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人所谓的“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砚,而其中的砚台,则是必不可少之物。砚也被称为“研”,取“研磨”之意。汉代刘熙曾在作品《释名》中提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台的起源,来自于原始社会发明研磨器具的灵感,初期只是一块被磨平的小石头。至汉代与魏晋时期,砚台的形状开始有所改变,直至唐宋时,其造型便显得更加多样化。

在多年的演变中,古人也对砚台质地的优劣进行了分类,产自于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由它们所制成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同时也是后世公认的“四大名砚”。

砚台是文人的必备之物,久而久之,不免会沾染一些文人的特有风骨,因此高洁之士也开始在砚台的造型与质地上有所追求,自然而然的,一些砚台雕刻名匠也相继涌现出来。

在五代时期,有一位砚台雕刻家名为李处士,此人善于雕琢砚台,并擅长修补破损砚台。《文房四谱》中提到:“(李处士)能补端砚玉百碎者,斋归旬日,即复旧矣;如新琢成,略无瑕类,世莫得其法”。

在清代时期,一位名叫顾得麟的工匠之妻,也是当时著名的砚台雕刻家,时人称其为“顾二娘”。顾二娘,吴门人,家住专诸地区,原姓邹氏,为著名砚工之媳。顾德麟是一位雕刻砚台的匠人,他死之后,将手艺传于自己的儿子,可不幸的是,此子寿命太短,早早去世。无奈之下,邹氏继承此项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当时的吾进、韩 文、高凤翰等人,也都是一代名家,对于雕刻砚台的理解各有千秋。

艺术需要传承,同时更能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近代,也同样出现了一位雕刻砚台的高人,此人便是陈端友。

陈端友生于1892年,卒于1959年,祖籍江苏常熟王市,是海派砚雕开山之祖,曾享有近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的称誉。陈端友在13岁时,曾入私塾读书,后进入“问古斋裱画铺”做学徒,并师从张太平学习雕刻砚台技艺。至1912年时,张太平去世,陈端友只能之身来到上海,并加入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向吴昌硕学习雕刻技艺。

陈端友制砚数年、所制作品讲究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称绝代佳作。与此同时,他还会制作精美的砚盒,能够与砚台完全相合,雕刻精细中而不失雅致,足被称为是鬼斧神工之技。正因如此,后世之人才将其与清代琢砚大师顾二娘齐名,并赞誉陈端友是海派砚雕的祖师爷。

陈端友一生雕刻砚台作品无数,其中大多数都被收藏家高价购置,作为珍藏品用于收藏,在业内颇受欢迎。不过有趣的是,陈端友作品之中,还有一件作品尚未被雕刻完成,便被收藏者“抢”走,成为了一件稀世之珍品。此作品究竟是什么?它便是著名的《香菇砚》。

砚刻《香菇砚》质地为端石,收藏于上海工艺美术馆,是陈端友于20世纪50年代设计制作的杰出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菇砚》是陈端友先生唯一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但是其整件作品构图极为严谨,同时也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

《香菇砚》上的雕刻图案,全是看似散乱且大小不一的香菇,但若是仔细观察能够发现,此物布局非常有致,不仅有疏有密、而且有坚有松,属于恰到好处,多一件、少一件均不可。虽然作品尚未能彻底完成,但是端详砚中香菇的刻制,无不展现了作者技艺的精湛,以及鲜明的海派雕刻风格。

时值今天,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砚台依然存在,但是却很少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视野内。其中的主要原因不言自喻,便是现代人已经革新了书写方式,用钢笔或原子笔代替了毛笔,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此项文化界的“改革”,顿时令文房四宝的地位有所下降,毛笔和砚台也都成为了一些书法爱好者的掌中之物,更多的是,它们也成为了一种象征文化气息的艺术品。

在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砚台逐渐退出了文化的舞台,一些雕刻砚台的老工匠也陆续凋零,令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此被埋没。在这种无法为艺术提供新鲜血液的情况下,半成品作品也顿时成为了精品,其实也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