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属于上古大分裂,区分很简单,有的讲道理,有的不讲道理

2020-10-01 19:30:49 作者: 春秋战国属于

春秋战国属于上古大分裂,区分很简单,有的讲道理,有的不讲道理

春秋战国为中国历史一段大分裂的历史时期,前后达五百多年,春秋和战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其分水岭是公元前475年,多数历史学者以三家分晋、田氏伐齐作为两个历史时代的分界。春秋是上古时期诸侯在春季和秋季朝觐王室的时节,同时也是史书的别称,注重以周王室为纪年的编年体,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注重单个诸侯国的发展。

1.春秋战国可以并称上古大分裂时期,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时间断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和统治秩序被严重破坏,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和制度的进步,也是生产力的进步,历史上可以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颇具创造力的时代。但春秋和战国之间有显著的时间区分。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学界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史学家以三家分晋、田氏伐齐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的断代,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作为春秋下限,或者将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之年。

无论哪个断代方法,都可以看出,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在于社会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而使得整个大分裂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

2.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尊王攘夷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相连,且延宕了五百多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在分封制的基础上,春秋时代的周王室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尽管在实力和领地上有所局限,但实际上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或者姻亲,在分封和血统关联之下,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无论多么强大,名义上是受周王室节制的。

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最大的变化便是不再认为周王室是是天下的主人。即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只要有能力便可以逐鹿中原,成为新的主人。

3.官僚制度上的任人唯亲和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战国的区分特点

春秋时代,按照周王室的礼法,是唯血统论的分封制度,实际上这种传承方法影响后世几千年。即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立嫡还是立庶。显然,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中,任人唯亲,承继王室血脉的都是嫡长子。表现在整体的官僚制度上,便是官员的任命是以血统、亲疏关系来确定。

战国时代思想观念和实际需求发生了变化,各国都在寻求变法,从而改变数百年僵化的阶层乃至官僚体系。选贤任能,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和回报成为战国时代吸引人才的重要国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变化,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得以进入历史舞台,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士。

4.春秋战国时代的土地制度,最大的区分在于是否需要经过周王室的确认

周王朝的土地是分封制,大诸侯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次进行分封。但是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土地兼并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诸侯国抢占或者兼并了其他人的土地,也会向名义上的周王室进行汇报,然后得到王室的确认才算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战国时代是打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固定传统,即拥有的土地不再经过周王室的确认,只要有能力兼并便是自己拥有。由此延宕出了诸侯国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制,诸侯国对土地的分配属于国家授田制。

5.春秋战国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以杀伤敌人为目的

整体春秋战国时代,战争绵延不断,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春秋时期战争是诸侯国的贵族包揽,规模比较小,且比较注重战争的正当性,战争的进行有点类似于外交活动,有诸多的禁忌和标准。春秋战争直接将敌国灭国的很少,战争的目的讲究“师出有名”,堂堂正正,重视真正的正当性和威服战略价值。

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更多趋向于你死我活的争斗,不再讲究规矩和道理,只要能够大败对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换句话说,战国的战争规模比较大,战争比较酷烈,并且以杀伤敌国为目的,以武力为公理。

概而言之,春秋和战国和区别有五:

其一,时间断代,春秋为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两者的分界为三家分晋、田氏伐齐;

其二,宗法规制,春秋各诸侯国承认周王室为名义上天下共主,按时觐见,战国各诸侯认为天下无主,群雄逐鹿;

其三,官僚制度,春秋为世族世官制,即官职爵位世代承替,阶层固化,战国出现了任命型官僚,以贤能为标准任职;

其四,土地制度,春秋为分封制,各级诸侯拥有土地需要经过周王室确认,战国为国家授田制,土地兼并严重;

其五,战争规模,春秋战争为小规模,形而上的战争,目的是尊卑和王道,战国为大规模,形而下的战争,以杀人灭国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