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南宋文天祥《中秋》
1279年二月六日,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今天的广东崖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但是激烈的抵抗,没有拯救亡国的命运,宋军失败。42岁的陆秀夫,将妻子和孩子赶入海中之后,抱着幼主壮烈投海。当时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慷慨悲壮。
此时有一个人在元军的船上,目睹了南宋兵败的全过程。他就是43岁的文天祥。文天祥和抱着幼帝蹈海的陆秀夫是南宋同科进士,他难道是叛徒?
不是。两个月前,上年的十二月,抗元名将,南宋重臣文天祥在潮州山林被元兵捕获,自杀未成,他是作为战俘被元军主将张弘范从潮州带往崖山的。
第一,招待文天祥,为了劝投。只要文天祥写下劝降崖山将士的信,打南宋不战而胜。
第二,活的文天祥,对张弘范有升官价值。
第三,炫耀元军武力,征服者气慨。
但是文天祥不为所动,在潮州带往崖山的路上,写下《过零丁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实际此时文天祥,属于软禁,但是比起丛林战地来,生活肯定优渥。但是文天祥心里是飘摇山河,他已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但是最让人痛苦的是,是让他亲眼目睹崖山海战。其目的,在于让他看到战争的推进,瓦解他的意志,让他在战争的过程中改变思想,做出利于元朝军队的决定。文天祥受到的冲击和痛苦难以言表。“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刑法,无以胜堪。“文天祥悲愤到一心跳海,却被无情阻拦。
“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他目睹了战争的全程,10万的蹈海国民,目睹了陆秀夫慷慨殉国。比死更磨难的是不让你死。这样的惨烈,不仅没有让文天祥动摇,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追随故国,那些勇于献身的人们。
可是文天祥不能死,对于元朝,他一人可敌万军,因为他的感召力,崖山用不上,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南宋还有奋起抗元的各类武装。于是文天祥被押往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朝的都城。按道理,十天半个月也就到了,但他在路上走了四个月。这是什么原因?
一,跟随军队到一个地方,就被迫逗留一阵子。好吃好喝招待。
二,文天祥就不愿意好吃好喝,只求快死。
路上经过了吉州,临江,隆兴,南京,真州,扬州,淮安,徐州,保定,十月到了北京。
这首中秋的诗应该是作在南京或扬州。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官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文天祥《中秋》
南宋的都城虽然是浙江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但押解者显然是绕道而行,虽然三年前临安被元军占领。但是所到之处是江苏南京,扬州。南京自有六朝古都之称,多少历史兴亡集结一城。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这个明显的是崖山之战带给文天祥悲愤不灭的记忆。不让我在岭南为国而死,却让我被迫北行,虽然没有真的鞭子落在他身上,但是心里已经是无数鞭痕,被动驱赶到北方。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官饭饱孤眠。“
将我身上的官袍夺去,我只能在这庭院里,独自散步,吃着所谓新朝的饭,彻夜难眠。这里可以看到文天祥的待遇,软禁,饭菜是不愁的,都单独羁押的院落,有有限的自由。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那么文天祥此时应该是知道自己,将在10月左右进入燕京,这也侧面的说明了,作为俘虏,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提前知会他要去的地方,时间与行程。此时是仲秋八月,又当中秋节。在宋朝,中秋是个人声鼎沸,家家团圆的日子。但此时,文天祥,无家也无国了。他唯一的儿子,他的母亲死在了去年八月丽江战地的瘟疫中。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影子,在月光下,这圆月分外的圆,但他的故人,故国,都已经不在了。
这不是期望团圆,这是现实,团圆在世上永无可能。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虽然文天祥被软禁,但是他知道这一城山水,孕育人民,江南物华天宝,但是已经是元朝国土,当然在文天祥心里,他们是北方蛮夷强盗。有多少对江南国土不甘和愧疚,只能抬头看天。
这里可以看出文天祥还有酒喝,或者是毒酒也甘之如饴吧?
那“人影何如月倍圆”,也不单是家,他作为抗元的元帅,血雨腥风,看见无数的同袍倒下,看见那热血喷洒沙场,看见十万人蹈海殉国。一个国家虽然结束了,但总有些是不能结束的,就是忠贞,就是信念,这用血染就的家国之爱,会如浩气长存。
文天祥个人有很多生存的机会。我们也看到了,这一路上何等优待。但是他都拒绝了。鉴于文天祥影响力太大,忽必烈对他的处置很是犹豫。做官,文天祥不愿意也不从,放归,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成为元朝大患。最后决定杀掉他时,也是犹豫不决。一道圣旨是杀,一道圣旨又是阻止。但第二道圣旨来时,文天祥已经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