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然而除了苏武,西汉武帝时还有这么一位老兄,没背景、没资历、没学问,从小靠放羊为生,却靠捐款上位,不但封侯拜相,还成为爱国典范。
虽然从小放羊,但这老兄有孝心、有爱心更有恒心,分家单干后带着100头羊进了山里,其余的大部分家产都留给了弟弟。由于过硬的放羊技术,没过几年,就成了一方富户,羊也从一百只变成了几千只,如果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那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羊倌致富之路,然而这位老兄真正的逆袭之路才刚刚开始。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羊是放好了,也有钱了,这位老兄开始关心起了国家大事和国际局势。
当时的汉朝正在抵抗匈奴入侵,众所周知,打仗是个烧钱的事儿,连年战争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这老兄听说了之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无动于衷,而是立即行动,赶着羊就奔向了长安,以平民的身份上书朝廷,愿意将自己财产的一半捐献给国家,帮助国家度过财政难关。
此时的汉武帝正在为钱发愁,一听说有人上赶着来送钱,自然很高兴,便派使者去接见,于是就有了这段经典对话:
使者问:“你来捐钱,是想当官吗?”
答:“从小就在家里放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也不愿意做官。”
使者问:“家里有什么冤屈或者仇人吗,说出来给你办”
答:“我从来都与世无争,遇到穷人,我借钱给他,碰到坏人,我教他做好事,大家都顺从我,我能有什么冤屈”
讲到这里,把使者也问懵了,满脸怀疑的最后问道:“那你到底想要什么?”
老兄回答道:“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这回答,使者彻底感动和懵逼了,只能如实向汉武帝做了报告,皇帝长这么大估计还没见过啥都不图的人,这时丞相公孙弘告诉皇帝,这不是人之常情,这人肯定不老实,肚子里指不定憋着啥坏水儿,皇帝要小心啊,不要理这人。
于是汉武帝也没有理会这位老兄,而这老兄也没说啥,又默默回去放羊了。如果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爱国不分次数,捐一次不行,那就再捐一次。
一年后,机会又来了,匈奴浑邪王等归降汉朝,朝廷开支过大,粮仓和钱库空虚,皇帝又没钱了,恰巧这时又遇到了严重的灾荒,老百姓要遭殃了。
这时,河南一位叫卜式的人,拿出了二十万钱捐给太守,用来安置灾民。等河南太守向朝廷汇报富人捐款名单的时候,汉武帝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觉得眼熟,仔细一想,这不是去年捐了一半财产还啥都不要的那位老兄嘛,皇帝这次是真被感动了。
于是赐给卜式很多财物,而卜老兄二话不说又全都还给了官府,汉武帝一看,这简直是有钱人中的一股清流,其他商人都想着怎么挣朝廷的钱,而卜式却连续两次捐款还啥都不图。
皇帝想,既然你不要钱,那我就给你名。他希望通过对卜式事迹的宣扬,让天下的商人效仿,于是把卜式的事迹昭告天下,还将他尊为长者,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而我们这位卜老兄,却还是不愿意做官。无奈,皇上只能说那你还干你的老本行,帮我放羊吧。既然是干老本行,那卜老兄也没有再推辞,毕竟技术过硬,实力在那儿摆着。
过了一年多,皇帝的上林苑中的羊越来越多,各个又膘肥体壮。
皇帝路过看到这么肥的羊,大力称赞卜式,这时的卜老兄,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山里的羊倌了,他趁机向汉武帝进言说:
“不只是牧羊,治民也是一样。按时起居,坏的立即除去,不让其败坏整个群体。”
汉武帝很是吃惊,他没有想到一个牧羊人居然能讲出治国兴邦的大道理,这样的人才放这儿养羊这不是浪费嘛,于是提拔他连续去做了两个地方的县令,没想到我们的卜老兄也不负众望,竟然都是政绩卓著。这样忠厚朴实,不张扬的人,正是教育皇子们的表率,于是汉武帝封他为齐国太傅,后来又封为齐国丞相。
几年以后,南越国的丞相吕嘉造反了,卜式又给汉武帝上书说:
”我听说天子的忧患就是做臣子的耻辱,现在南越谋反,我要求带儿子和齐地会架船的人去攻打南越”。
虽然上书的人是卜式,汉武帝也不并不会真得让他上战场,但还是非常激动,他对天下颁布诏书:
卜式这个人是种田放牧出身的,可他从来不为私利,有多余的钱财就捐给国家。现在国家有难,他又主动提出父子去参战,他这种对国家的忠诚是大家的榜样。所以封他为关内侯,赏黄金六十斤,良田十顷。(原文:“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繇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随牧畜悉,辄分昆弟,更造,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惠施不肯千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从牧羊人到关内侯,卜式的逆袭之路可以称得上传奇,但他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终成爱国典范,也让自己青史留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