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历史悠久,庙内有一根长16米的“蒿草”杆,堪称一大奇观

2020-11-03 10:20:10 作者: 仓颉庙历史悠

位于陕西省内的仓颉庙,一直是当地人最为崇拜的庙宇,其原因不仅是由于该庙的历史悠久,同时更因其庙中有一大奇观,堪称是“天下一绝”。此时问题出现了,仓颉庙中的奇观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坐落着一座巨大的仓颉庙,其建造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大臣,他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落后方法,并首次创造了文字,用于记录人类的文化,令文明的传承更加具体且便捷。

仓颉庙北部以黄龙山为屏障,南有洛河水围绕,总占地面积约为17亩,呈现为南北长方形状,整体建筑布局完整,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建筑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并于主体建筑两侧布置东、西戏楼以及钟鼓楼与东西厢房等。

根据仓颉庙中石碑上的记载来看,仓颉庙在汉代延熹五年时便已香火旺盛,推断其历史已逾2000多年。当地人对仓颉庙十分敬重,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之时,便有大批志愿者前来庙中拜祭与修缮。在2001年6月时,仓颉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同类遗迹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座纪念古代伟人的庙宇,仓颉庙同时还是一处“中国历代石碑宝库”,其内所珍藏的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被金石专家们列为珍品。除此之外,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广武将军碑》、唐代时期的《仓公碑》、宋代时期的《大宋仓公碑》等,也都列于该庙宇之中,甚至连近代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所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皆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在白水县当地,一直盛传着仓颉庙“圣庙八奇”的说法,除其中的红衣大头娃娃外,其他“七奇”都与庙中树木有关。

其一是喜鹊登枝柏,该树树龄达到了3200余岁,其树顶枝叶间空缺处有一个干枝,类似于一只喜鹊翘尾巴报喜的形象,似乎是在为仓颉庙迎送宾客。

其二是一棵4000岁的抱槐柏,据说该柏树在2000岁时内部中空,后树内长出一棵槐树,形成了独特的抱槐柏奇观。

其三是一棵距今2600年的扁枝柏,其树身与树杈都呈扁状,故名扁枝柏。

其四是一棵再生柏,相传其在康熙年间枯死,却在雍正年间突然复活,时至今日仍然繁茂异常。

其五是一棵转枝柏,它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分枝,并且每年各有荣枯,而每一支的繁荣与枯萎,都会预示着对应方向上地点的旱涝。

其六是一棵手植柏,相传,该柏树是仓颉为自己挑选墓地时亲手培植的柏树,其距今约有5000年左右,但仍然高耸入云繁茂异常。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第七道奇观,它只是一根蒿草,但是它又与普通蒿草完全不同,因为其已经被制成了仓颉庙中的巨大檩木。

众所周知,蒿草是部分蒿属植物的统称,共有很多种类,包括细竹蒿草、萎蒿、小艾蒿、小叶艾草、白背蒿草等等。作为一种一至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蒿草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能够入药,常伴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在所有读者看来,蒿草的长度与粗壮度并不大,至多也只是长成小树一般粗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位于仓颉庙后殿横贯东西的一根粗壮檩条,却正是由蒿草生长而成,其全长达到了48米以上,后被庙中道人制成檩条,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不过可惜的是,如今若是有读者前去参观仓颉庙,则只能看到蒿草木的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16米,剩余部分则“深埋”于建筑当中,此奇观就是当地人所谓的“蒿木担子四丈八”。

蒿草本矮小无比,却能在人杰地灵的陕西长大成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传奇。仓颉为人文始祖,他所创造的文字,以及其为人类造福的精神,都是今人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不过话说回来,蒿草能够成材,本身就是极少的案例,此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至于为何我们现今难以发现成材的蒿草?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的战乱以及环境变化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蒿草木成材是否还能被再次发现,我们也会对汉代仓颉庙中的这根稀世之物加以保护,毕竟,它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