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眼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各地展开,这是一件非常繁琐、耗时耗力,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事实上,人口统计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有了“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的说法。秦统一天下,考核地方官员的“上计”制度中,就有户口一项,中央要求地方呈报户口数字的消长。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大部分研究人口史的学者认为,晚明的实际人口已经突破了1亿,还有学者认为明末人口达到了1.9亿。那么问题来了,明朝也有普查员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吗?这些人口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又是否可信呢?笔者愿围绕这些问题,与读者分享一些看法。
明朝怎么做人口统计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已经注意到了户籍统计的重要性。他曾下令收集元朝的户口版籍,用以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在占领的地区,朱元璋还发放过“户由”,上面不仅有民户的姓名、籍贯,还有田土、房产,集合了人口与财产两大要素。
根据《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对此非常重视,每次亲征攻克城池,就向百姓发放“户由”,而且“俱自花押”。如此说来,这些百姓能领到了未来大明太祖高皇帝的墨宝,也算是价值不菲了。
明太祖朱元璋像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户籍问题更加重视,很快向全国颁行了一项重要的文件:“户帖”。所谓“户帖”,内容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按户填写,记载每户的人口、籍贯、年龄、基层归属等信息。户帖由中央的户部印制,上面有勘合字号,还有户部的官印。做好的户帖统一发放到州县官府,由地方官府组织人力开展普查,填写户帖。填好的户帖一式两份,一份归户部,一份由百姓自己保存。州县官员还要在填好的户帖上签名画押,以示责任所在。在整个流程中,朝廷会调动军队进行检查,如发现有蒙混乱填的情况,相关人员都会受到严厉的惩治。
户帖记载的内容颇为详细,但终究只是一种静态的统计。时日既久,人世沧桑,户帖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必然出现脱节,明朝还需要一套同样严密,而且动态的统计方式。于是在洪武十四年,赋役黄册出现了。
黄册的内容比户帖更为丰富,通过黄册,国家把人口管理、赋役征收和地方治理结合起来,对每一家人户进行归类。与今天以地域划分户籍的方式不同,黄册中的户籍更重视百姓对应的赋役。明代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户籍分类,除特殊情况,这些户籍性质世代沿袭。不同的户籍对应不同的赋役,实质上是一种配户当差制。
黄册不仅记录人口信息,还要标明和区分户籍种类,包括因鳏寡孤独等原因而不承担赋役的“畸零”户,都要清晰记载到黄册之中。如此一来,官吏们手持黄册,不仅能了解地方的人口多寡,更能掌握赋役的情况。
这么有用的黄册,当然不能只造一次。洪武年间规定,每十年编制一次黄册,由户部统一指挥,地方府州县具体负责,称作“大造黄册”。每次大造之前,户部向全国发放黄册的样本,地方官府按照样本,以里为单位,每里制作两册,安排官吏下乡逐户填写信息、核实内容。这两本册子,一本留在地方,用青纸做封面,另一本则用黄纸做封面,上交户部。所谓“黄”册,正是由此而来。
这么多黄册送到户部,怎么保管成了个大问题。朝廷时不时要核对黄册,所以不能离衙门太远,可全国的黄册数量众多,而且每十年一造,新的黄册源源不断送到京城,得有充足的空间,而且安全问题必须保障,特别是要防范火灾。
朱元璋选定了南京的后湖,也就是今天的玄武湖,在湖中的岛上建造房屋,存放全国黄册。这里紧邻皇城,和户部衙门离得不远。天然的水面杜绝了外人随便上岛的可能,保证了黄册的安全,还有防范火灾的天然优势,可谓是绝佳地点。
资料图
有明一代,黄册十年一造的制度长期延续,为了储存海量的黄册,玄武湖的岛上逐渐布满了黄册仓库。理论上,通过十年一造的黄册,朝廷可以清楚地掌握国家人口的变化。
明朝的人口统计有多离谱
从制度设计看,从户帖到黄册,明朝的人口统计虽然比不上今天,但严谨程度也颇为可观。学界普遍认为,洪武十四年约六千万的全国人口统计数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那么,既然黄册每十年一修,是否意味着此后的人口数据同样可信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几组数字。
就全国而言,在明代官方文献中,永乐元年全国共计11415829户,66598337口,这两个数字是官方统计中明代户口的最高数值。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个“最高值”产生时间怀疑。传统时代国家人口的巅峰值,应该是太平时期的最末尾,明代国祚近三百年,人口最高值却出现在建国后仅三十多年的永乐元年,这显然不正常。
如果将官方文献记载的户口数字连贯起来,会发现更不正常。永乐元年的统计数字达到了顶峰,永乐二年却突然缩水,户与口分别是前一年的84.8%和76.5%,一年之间全国就少了一千五百多万人。此后几年里数字相对稳定,可到了永乐十年,户口数字又突然上升,几乎恢复到了永乐元年的水平。但紧接着的永乐十一年数字再一次骤降,重新回落到了永乐二年的水平。
如果向前追述,会发现永乐元年的数据也未必正常。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全国有10626779户,56301026口。仅仅一年的时间,全国人口居然能增加百分之十八,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类似的情况并非特例。比如《明实录》中记载,成化十四年到成化十五年,全国人口猛增了将近一千万,但再过一年又降了回去。到了成化二十三年,人口数字居然比上一年下降了一千五百多万。
到了晚明,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就更奇葩了。从隆庆元年到天启七年的六十余年中,居然只有三个年份的户、口数字略有差异。半个多世纪里,大明王朝的人口数字竟然几乎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