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五)

2020-11-07 17:33:10 作者: “每五百年,

(接上文)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时年五十一岁。 其养子柴荣正式登上了舞台,史称后周世宗,而他就是此文所说的三圣人之二。

三圣人之二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

柴荣登基时已34岁,从登基到病逝仅在位不到六年。但就在这六年中,他却无时无刻不在精武文治,对外南征北突,对内则励精图治。是后世史家公认的“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

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世人至今仍在疑惑,为什么郭威会将皇位交与一个和自已并无血缘关系的养子。但历史却证明,这是天授其命的代表。

公元954年,柴荣刚刚即位,北汉就趁着郭威新死,后周国局不稳的情况。勾结契丹以五万大军攻打后周,整个后周国都惊恐万分。而以前一直平平无奇的新皇帝,却要御驾亲征。这个决定甚至让大臣们对柴荣当面大加讥讽。毕竟,柴荣以前一直没有上过战阵,而只是做个茶叶商贩来帮着郭威筹备军资。

但气运圣人岂是等闲?在这个三圣人之二的柴荣身上,它又双叒叕的开挂了。柴荣不仅在第一次带军上阵时表现极好,甚至已方大临阵时带兵逃跑的败亡局面下(右路军大将樊爱能、何徽还没有开带打,就直接带军逃跑了,还有千余人竟临阵投降了北汉),柴荣当即亲自带兵冲阵,挽回全军士气,最终反而全歼了北汉及契丹联军。

此役近乎是战争奇迹,后世明太祖朱元璋曾评价,“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也就说柴荣能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自已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胜利,更别说这还是他的初次领军上阵。

其实后周在当时的五代十国中,仅仅是个不大的中小型势力。但柴荣自从一战而胜后,几乎是每年必战,而且是“战无不胜,胜无不克,克无不取”。从即位起初,直至他死去,不到六年的时间,他几乎让后周的领土增大了一倍。

公元955年,柴荣发动对后蜀的作战行动,一举打败后蜀政权,将秦州、成州、阶州三地划入后周版图。

公元956年起,柴荣三次发动对南唐的作战行动,每战必胜,到958年时共攻取并占领江北全部十四个州郡。

公元959年,柴荣亲率大军,开始他人生最辉煌也是最后一战,伐辽之战。从战役发动到他因重病而倒下,42天内他统领军队连续夺下三关三州十七县,已开始攻取幽燕之地。眼见中原神州又将重拾汉唐旧地时,柴荣却突然重病倒下了。

注:此役是汉人最有可能夺取燕云之地的战役。但随着柴荣的倒下,这片让无数中华志士念念不忘的故土,整整让中华民族多等了400年。所以,后世一直评价柴荣的战略能力,远胜于宋朝历代君王。甚至包括宋太祖赵匡胤。

武略犹如开挂,而文韬也仿佛天授。柴荣执政期间,一共完成了五件大事:重建文治天下的框架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他被后世文人所夸赞的最大隐性原因。细究原因,其实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都是典型的“武人治国”。期间武人纷纷拥兵相互攻伐,当世人最看重的其实是军队数量和武将的武勇,文人的地位几乎降到了最低点。

而柴荣在位时,一改以往近百年的各国治国传统,重拾以进士科举选人,开设了谏科、法科、教化科,同时建立官员推选和贤人自荐制度。这些其实都是后来大宋文治天下的雏形。

制定土地政策和重农政策

由于战乱和连年的战争红利,造成后周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柴荣规定:不管是谁,在这些无主之地上耕种,收成全部归自己。田主三年内回来了,归还一部分土地;五年内回来,归还三分之一的土地;五年后回来,则田契无效,土地归耕种者所有。这也是明代之前,中国仅有的土地开垦法律。

修订法典以法治国

历经近百年的战乱,人民最渴望的就是社会大治。而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混乱时期后,唐朝的法律制度基本已被破坏得混乱不堪。当时由于武将治国的原因,近百年间各国各地均以极苛刻的法令来治理人民,往往仅偷拿一块饼,就会受到重则砍头,轻则剁手的刑罚。甚至一度国中受刑者,十之二三的地步。

公元956年,柴荣下令重修法典。公元958年编成《大周刑统》,并通行天下。全书共二十一卷,是后世《宋刑统》的编制基础。后世将《唐律》、《大周刑统》、《宋刑统》、《大明律》并称为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法典。

抑佛重农,恢复国内经济

对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好坏,其实早在唐时就有公论,例如韩愈的《论佛骨表》,注意那还是大唐盛世。而对于经过近百年战乱摧残的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几乎对于人民来说就是一剂甘美的鸦片。据统计,郭威在世时后周平均每个县都有超过20家的寺院,这些寺院拥有大量的附民和土地,不交税,不接受国家的管理。仅他们熔销铜钱造各类佛像,就一度让整个后周无钱可用的地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