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记忆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我们常常疑问,为什么在晚上要在外面一直喊呢?这不是打扰别人睡觉吗?实际上,这些人是在打更,是古代的一种真实的职业。
可以试想,在古代的乡镇,晚上万籁俱寂,大街上空无一人,这些打更人独自拎着铜锣和竹筒,在街上游荡,想想都觉得阴森恐怖。《僵尸先生》中,那个打更的大叔就在深夜遇鬼,还被调戏一番,可见其危险性极高。
听爷爷说,在古代打更人是非常辛苦的,所谓小心火烛并不是一句空话,哪里着火了,哪里有人逗留都会前去查看。并且,打更的时候遇到了有人点绿油灯,一定要绕着走,因为它们不是人,当然这都是迷信,实际上是来说打更人的辛苦。尤其是在冬天,据说四更天是最冷的时候,打更人都会被冻得瑟瑟发抖。
为什么要打更
打更,被称为古代的一种报时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晚上给大家报告时间,几时几刻。因为在古代是没有钟表的,这正是打更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可以用来计时工具少之又少,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日晷”等这样的“高科技”计时工具,平常的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也因此,人们往往会等到天亮就起床劳作,等日落就入榻睡觉,在晚上一般是没有人出来走动的。
但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怎么样才能知道准确的时间呢?为了让老百姓知道一天中的时间,这种打更的制度应运而生,打更人作为一种职业也就随之产生。
打更的单位
既然打更如此辛苦,那么谁赋予他们薪酬呢?实际上,打更人在古代的地位比较低下,很少人会主动去应聘打更职业。在古代,这种机构类似于“气象局”这种专门负责气候的机构,那么负责时间的,我们可以认为是“时间局”,其名叫谯楼,这种机构里的计时工具叫做漏刻。
漏是盛水的工具,一般都是铜制成的。在古代,这种计时工具类似于现在的流水台,它有四层,每层通过一个小孔将水流出来,在这些装水的小匣子里都有刻度,这正是打更人用来记录时间的刻度。古人把一个昼夜分为100刻,也就是24小时,每一刻相当于14.4分钟,这样,我们就知道古代在斩人的时候,所说的“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了。
在打更的时候,每一个小时,打更人都要记录一次,每两个小时,都要去打一次更。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时刻都不会出现意外,这些打更人往往会每时每刻都盯着计时器,分毫不敢离开。
打更的历史
最早关于漏刻这种计时器的出现,是在春秋时代,这种计时器比较普及,一直流传到了清代都还在使用,北京博物馆现在所存的铜壶漏刻是在公元1745年发明的。相传在汉朝,这种打更制度就已经出现,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根据天干地支,将一天24小时做成十时辰制。
《左传》中记载,在西周,就已经有十二时辰制度,可见在古代,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人们对时间还是有一定的记录能力。
最早有打更记录的史料,是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也有记录: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从诸多的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出,这种打更的制度,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在古代,打更的单位可是官府专属直营的,可见其重要性。
打更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打更的作用仅仅是告诉人们时间,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宋代洪适在诗中说:谯门漫打更,却怕催归骑。可见,这古代的打更还有更大的作用,一个人分担着好几个角色。
地域保安
在古代,这种时间单位叫做谯楼,谯楼实际上是在小镇或者城市的最高处,就相当于国家的烽火台一般,古代征战频繁,一不小心就会遭到敌人的攻击和夜袭,所以这些打更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保安”,当高楼远眺,发现敌人夜袭,就要赶紧吹响号角,敲响警钟,其敏捷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地域消防员
在打更人的口号中,除了简单的报时间以外,其实还有专有口号。在晚上7点到9点,也就是戌时一更的时候,打更人要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里的小心火烛其实非常重要。在古代,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木头制成的,包括里面的家具全部都是木头,一旦发生火灾,那可就全部化成灰烬了。所以,小心火烛尤其重要,打更人也是重要的消防员。
地域警察
在晚上9点到11点二更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进入了深睡状态,也是小毛贼出没的关键时候,在古代,没有监控没有防盗门,小偷非常的张狂,在你枕头底下都可以把钱偷走。所以这个时候,除了留意小偷出没,还要喊着:关好门窗,小心盗贼。从这个角度,打更人就是地域性的“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