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万物蛰伏 以待来年生机勃发

2020-11-08 15:28:21 作者: 立冬,万物蛰

《老松双鹤 梅花黄鸟》 对屏 王谦 (明)

《冬日可爱》 丰子恺

11月7日,农历九月廿二,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藏也。这是说,自立冬开始,已进入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此时,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深藏不露,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季的勃发储备能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古人立冬“迎气”,意在返璞归真

古时在立冬当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及大夫等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迎接冬天的来临,称之为“迎气”。

这个“迎气”仪式非常隆重,首先要祭祀北方之帝颛顼、北方之神玄冥,然后进行“歌舞告祭”,众人齐跳“八佾之舞”,齐唱《玄冥》之歌。汉代版本的歌词如下:“玄冥陵阴,蛰虫盖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歌词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在冬季来临之际,移风易俗,使民众返璞归真,遵守信义,礼敬天地。同时要在秋冬交替之时,尽快完成秋收工作,把粮食收藏好,以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而当月发布的政令,其重点也是顺应“冬藏”:“令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

不仅要贮存好过冬的物品,还要修缮城墙,加强城门警戒,修理好门闩,保管好锁匙。并加固印封,完备边境,修筑好要塞,堵塞旁径小道,以备不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立冬,是十月节,为孟冬之始,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代表作。

有了这个能准确反映四时阴阳变化的代表作,古人才可以将天象、物候、音律、干支、人事等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秩序中,使人的活动与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

十月孟冬,天象、物候均出现变化。《淮南子·时则训》说:“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

意思是,孟冬十月,北斗七星的斗柄招摇指向亥方(西北偏北),黄昏时,危星出现在南天的中央,黎明时,七星出现在南天的中央。这个月的方位是北方,日干用壬、癸。水气最旺。

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地开始封冻,雉鸡进入江河中变成大蛤,彩虹隐藏不再出现。

因“盛德在水”,水的代表色为黑色,此时,天子要“衣黑色,乘玄骊,服玄玉,建玄旗”,车骑服饰都用黑色。

因孟冬的方位是北方,这个月,天子要在向北的“玄堂”办公,发出冬天的政令。

“十月芙蓉花满枝,

天庭驿骑赐寒衣。”

此外,在这个月中,还有一些顺天应时的事要做。

“是月也,天子始裘。”天气冷了,天子开始穿上皮裘衣服。同时还要关心臣下及百姓的冷暖,天子向群臣赏赐冬衣,地方政府则向贫民派发御寒之物,谓之“十月赐衣”。

唐人刘兼有诗句云:“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驿骑”二字表明,“十月赐衣”是雨露均沾,无论在何处任职的朝廷命官,都会得到赏赐。

“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这个月,古人将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祖仪式,向神灵祖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是月也,劳农夫以休息之。”这个月,慰劳农民,在“冬藏”之季休养生息。

“是月也,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命令将领率军队操练武艺,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比试力量……

可见,在古代,无论是祭祀、礼仪、军事、农业和日常生活,都根据节气的特性顺时而为,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