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祠庙与儒家教育的联系,浅谈祠庙如何成为地方教化的主阵地

2020-11-09 09:15:39 作者: 从汉代祠庙与

前言

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文化特征:儒学教育的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宗法制度逐渐的稳定,这都是儒学在于政策上的体现。祠堂宗族维系了地方上的组织教化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聚集地,祠堂可以祭祀、宣传孝道和凝结百姓的向心力。在中央上有皇族的祠堂为宗庙地方上则是祖庙,这种宗法与政治的联合在汉代尤为明显。

祠堂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汉代灭秦以后继承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信仰制度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儒学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宗法制度的稳定。宗庙是国家的正统祭祀也是祠堂提升到最高等级之后的名称。汉代的宗庙在政治权力传递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权力的争夺。

一、孝文化与祠堂的兴起

汉武帝的时候提升儒学地位之后忠孝成为了汉代正统意识的主导,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开始将儒学的理念不断的扩展和提升想要与政治制度相融合进行宣传。

祠堂也是对于儒家的适应,在汉代更为的明显。汉代比较普遍的意识就是以孝行为荣,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政治也是与个人修养结合,孝服务政治所以在社会之中宗族祠堂也是十分普及。

《孝经》记载:“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祠堂是实行孝行、孝道的基本条件,对祠堂的重视也是出现了礼仪的制度。祠堂不仅仅是家族的特征更多的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在行政中的作用是拥有非常重要的表现。

是否可以承接宗庙是帝位继承人选择的决定性要素。宗庙祭祀拥有着十分严格的礼仪规范,如果官员没有按照相应的礼仪进行祭祀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二、汉代祠堂的重要意义

汉代祠堂的规格和建筑形式都是按照最高宗庙的影响建造的,祠堂的用处就是用来纪念祖上、用来宣传儒家的孝道团结宗亲拥有很大的文化意义。缅怀先祖的光荣汇聚情感。祠堂的作用最为主要就是维持社会关系但是祠堂毕竟是一个象征性的物质东西对于社会生产来说并没有任何直接性质的作用。反而祠堂的大肆建设引发了社会奢靡气息,导致祠堂建设追求华丽反而是忽视了祠堂原本的意义。

祠堂虽然并没有对于社会产生直接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带来了很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代的祠堂对于后世表现出长久影响。汉代祠堂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作用与儒学地位的上升,孝道的宣传和宗法秩序的强化密切关系。

祠堂一方面能够体现当时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也是能够看出社会经济的富有。经济富饶的地区祠堂往往十分华丽和奢靡这违背了汉代以节俭为美德的号召,反而经济贫困的地区祠堂也是十分质朴。

结论

汉代文化在汉初时候也是逐渐从无到有的过程,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也要进行改革。思想文化上采用了儒家教育思想利用忠孝两个方面对于社会进行教化。儒学教育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逐步稳定对于道德建设统治者也是十分看重的,于是乎利用道德教化的场所祠堂也随之出现成为了社会文化主要的汇集地也成为了祭祀的主要场所。地方上祠堂是社会上最为主要教化之地,中央是宗庙是与政治联合。

在秦朝的时候信仰体系还是以神明为主,到了汉代的时候继承了秦代的信仰体系开始利用儒家思想进行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祠堂成为了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成为了政治权力的承接地。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礼仪十分重要所以祠堂是否认为皇权的承接合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财富也是随之聚集,对于社会上经济富饶地区祠堂往往十分华丽反之则会十分清冷这也是判断社会生产力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