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2023-01-16 11:12:21 作者: 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刘进宝(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

  敦煌文书 资料图片

  敦煌文书 资料图片

  

  古代敦煌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汇聚窗口的敦煌,其本身就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

   研究敦煌学,就要将其放在河西乃至西北史地的大视野中,如我们在讨论敦煌名称的含义时,一直在争论敦煌是汉族名称,还是少数民族语。敦煌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史记》《汉书》中,是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如果将敦煌名称的出现与武威、张掖、酒泉合并考虑,可能会有新的启发。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由于敦煌处于丝绸之路要冲,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精华,催生了敦煌莫高窟和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从而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敦煌的历史可知,敦煌文化并不是西来的,而是在河西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东西不同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据敦煌遗书P.3720《莫高窟记》载:莫高窟“右在州东南廿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僔,杖锡西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末署“时咸通六年(865年)正月十五日记”。从这段关于莫高窟创建的材料可知,莫高窟的第一个开凿者乐僔是“西游至此(敦煌)”。所谓“西游”,就是从东到西。乐僔是“西游”到敦煌的,即从敦煌的东面来的。敦煌之东是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长安……也就是说,乐僔是从东(中原)“西游”到达敦煌的。到了敦煌后未再继续“西游”的原因,是看到了三危山的佛光,即“见金光如千佛之状”,所以就留下来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

   从科学的角度看,乐僔当时所见的金光千佛,自然是一种幻觉,但这种奇景,我们今天在莫高窟仍可看到。因为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是剥蚀残山,山上无草木,岩石为暗红色,其中含有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夕照反射,常灿烂若金光。电影《海市蜃楼》的开头,就采用了这种原理。当然,乐僔对这奇妙的自然景象无法理解,就完全归之于“佛”了。

   乐僔以后,《莫高窟记》说“次有法良禅师东来”,《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更明确记载:“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即法良也是从东面来到敦煌的。法良到敦煌后,“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建”,继续了莫高窟的开窟造像活动。

   由此可知,莫高窟最早的开凿者乐僔和法良,都是从敦煌的东面来的。这也说明,敦煌文化并非西来的,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了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后,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生根开花而产生的地域文化。从缘起来看,敦煌文化的根和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断吸纳、接受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不仅莫高窟的创建者是从东面来的,就是凉州番禾县(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的“瑞相寺”,其最早的“瑞像”故事,也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435年)丹阳僧刘萨诃“将往天竺观佛遗迹,行至于此(番禾县北御山)”后,预言在“东北御谷山”崖“挺出石像”。敦煌文书P.2680《刘萨诃因缘记》对刘萨诃预言凉州瑞像的描述,与P.3720《莫高窟记》乐僔创建莫高窟的记载非常相似,即“魏时刘萨诃杖锡西游至番禾,望御谷山遥礼”后,便预言“此山当有像现”。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莫高窟的创建者乐僔是从敦煌的东面来的,关于他的其他信息暂不清楚,而预言凉州瑞像的刘萨诃则明确是中原人,并且还曾在建康(南京)活动,无疑更增添了敦煌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谈到敦煌的历史文化,无法绕开早期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各个民族。河西地区早期的先民有月氏、乌孙和匈奴。匈奴强大以后,赶走了月氏和乌孙,成了河西走廊的霸主。汉武帝时,汉匈之间展开了多次战争,尤其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领导的河西之战,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汉朝获胜后,匈奴民众部分西迁,大部分逐渐融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联络被匈奴赶走的大月氏和乌孙共同攻打匈奴。

   匈奴原为中国的一个民族,自殷周以来就见于汉文史料,其最初居住在今天山西的北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迁到今内蒙古草原,在那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关于匈奴的种族,现今体质人类学通过多处匈奴墓葬人骨测量,明确指出匈奴为东亚蒙古人种,是地道的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

   另如月氏,在我国先秦典籍《穆天子传》《逸周书》《管子》等之中就有零星记载,作禺知、禺氏、牛氏等。月氏人的居地在今山西平鲁、井坪一带,属内蒙古草原的南缘地带。后来月氏人迁徙到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并经营由西域输往中原的玉石生意。匈奴崛起后,与月氏争夺河西。约公元前176年,月氏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从甘肃河西走廊西迁到中亚伊犁河流域。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为小月氏”。迁徙到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后来在乌孙的打击追赶下,再次往西南迁,到达阿姆河上游的大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为了邀请大月氏重回河西故地,共同夹击匈奴。大月氏占据大夏后,采取分部统治的方式,即在原大夏设置了五个翕侯。公元前后,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强大起来。一世纪上半叶,贵霜翕侯丘就却开始兼并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国,建立了贵霜王朝。到丘就却之子阎膏珍时,贵霜王国积极向南扩张,至公元二世纪上半叶征服印度北方。阎膏珍之后,贵霜王国的统治权转到迦腻色迦家族。可见,月氏人原是生活于我国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部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