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候儿:小粽子包出致富路

2020-07-28 11:23:40 作者: 刘候儿:小粽

刘侯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阮兴时 摄

讲述人:刘候儿(临县安业乡青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记者 阮兴时

我叫刘候儿,今年70岁。谁能想到,活到我这把年纪,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能当上“腰缠万贯”的老板。

俗话说:好吃不过冰糖,好住不过青塘。我们青塘村,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村里的“海眼”滋养着青塘400多亩苇子地和百亩鱼塘。咱村的苇子浑身是宝,苇根底下有苇笋,春天刨起来能吃,苇叶五月端午包粽子能用,苇子能做芦苇工艺品,能做芦苇画。尤其是粽叶,向来以宽、肥、厚出名,用青塘村的苇叶包出来的粽子味道香浓,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在过去,为啥咱还是守着“金饭碗”,穷的“讨饭吃”?还当上了贫困户?还不是因为咱自己没文化,没有发展产业的眼光。不过,这一切在2016年就彻底成为历史。2016年,市委李正印书记定点帮扶咱们村,在来村调研时,李书记鼓励大家,要充分开发利用好青塘的资源优势,发展粽子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开发,打造青塘粽子品牌,做大粽子产业。李书记给咱规划的脱贫路子,那就是奔小康的指南针。经过几年的发展,咱青塘村人人包粽子,户户奔小康。尤其是李书记那句:“吕梁山上鱼米香,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 芦苇海眼粽飘香。”就是咱青塘粽子响当当的广告词。

我有三个儿子,从前,他们都是靠务工维持生计。今年遇到了新冠肺炎,外出务工也挣不下钱。于是,我把儿子们叫下商量,咱何不自己开个粽子加工作坊,自己当老板。大儿子身体有残疾,跟着我管作坊内的杂事,老二老三,一个跑采购一个跑销售,大家分工明确,说干就干,一过年,粽子作坊就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我给作坊取名“粽合成”。我对孩子们说,李正印书记在咱青塘所说的每句话,我都一字一句牢牢记在了心里面。李书记反复强调要打造品牌,保证质量,决不能以次充好。因此咱的买卖要做好,就必须货真价实。原材料的选择上,用的都是优质的糯米、临县黄河边纯天然的大红枣和咱自家种的苇子叶。果然,粽子一出厂,就被销售一空,半年时间下来,就收入20多万。眼瞅着咱的粽子作坊生意越来越红火,作坊里陆陆续续地雇用了三四个包粽子女工。招工时,我说,包一个粽子我给她们两毛五,村里的贫困户优先。老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跟着咱的父母官,咱过上了好日子,更要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带动更多的人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