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天宝茶铺斗笠:传统老手艺成增收新亮点

2020-08-05 12:18:42 作者: 漳州天宝茶铺

村民正在编织斗笠

“上周刚运出两万多顶斗笠,现在新订单又来了,我得到村里催催进度。”7月31日下午,钟天忠回到茶铺村后,就到几户斗笠编织大户家里看看,交代订单事宜。

天宝镇茶铺村位于芗城区西郊,是闽南有名的斗笠村,传统竹编技术已有300多年历史,特别是编织的民间斗笠,颇具民族特色。

“天宝镇一带所产斗笠‘天宝大笠’,因其质量较好,一直受到顾客的喜爱,百年来在周边一带享有盛名。”村党支部书记钟建中说,斗笠的制作分为“编笠胎”与“盖笠面”两道主要工序。茶铺村附近就种有大量的竹子,是编笠胎的好原料,编笠胎成为当地村民谋生的一种重要补充。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全家老小,农闲之时、平时有空时,见缝插针式编织一会儿。

据介绍,天宝斗笠都是直径80厘米至1米的大笠,这种大笠是许多农民雨天耕作时搭配蓑衣使用的。早年,天宝大笠十分畅销,许多专做笠面的人都来茶铺村收购笠胎再加工为成品斗笠,所以笠胎供不应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斗笠的人少了,茶铺村的传统斗笠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东南亚一带至今还很流行斗笠。”驻村第一书记徐夏杰说,前几年,包括钟天忠在内的两位从事贸易的村民,主动对接商家,拿到了出口的订单,于是许多茶铺村人业余时间又开始编织斗笠了,只是由于习俗不同,订单要求的都是小斗笠,直径一般在30~40厘米左右。

夏日的傍晚,走进漳州芗城区天宝镇茶铺畲族村,只见家家户户、男男女女的畲族村民正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树荫下编织着斗笠,一派忙碌景象。

在村里的公共大厝里,74岁的钟赐金正在编织斗笠。只见他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由于竹节质脆、易断,在剖竹时两眼都盯着竹节,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的一端,右手操刀,将竹篾剖开后,退一退刀,再用力将刀滑向竹节,以成势如破竹之态,然后一双生满老茧的手拿起细篾,一条一条又一条,来回飞舞,竹篾盘绕交叠,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不多时,就编出一个大笠圈。

“我从小就会编斗笠了,那时每次放学回到家或周末放假没读书时,都会被父母叫去编几个斗笠。”钟赐金说,现在子女们都长大了,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个事情做,才不会太无聊。

“根据订单的规格需求,一顶斗笠胎,小的在1.5元左右,大的在2.5元左右。”钟天忠说,村民们都是业余时间编织一下,不影响各自的本来工作,少则一个月能拿到七八百元工资,多则2000多元。

“这几年来,每年都完成订单40万顶,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订单30万顶了,看来今年形势比去年好。”钟天忠说,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春节过后,许多村民都无法外出打工,待在家中闲着没事就编斗笠,产量提升了不少,估计今年能完成60万顶订单,村民们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几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