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小康:大山深处有新家

2020-10-13 00:01:49 作者: 乡约小康:大

开栏的话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冲刺关头,四川这份答卷写得如何、老乡们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省广播电视局、省扶贫开发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启动“乡约小康——四川广电融媒体脱贫攻坚新闻行动”,多路记者分赴全省脱贫攻坚一线,记录通往小康路上的点滴变化。

凉山彝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今年要确保凉山州300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是凉山全州530万各族群众的梦想,也是一个个家庭的梦想,今天的《乡约小康》,我们就为你讲述脱贫攻坚战中两个家庭的故事。

记者 黄欣:我们“乡约小康”新闻行动摄制组这一站来到了凉山州金阳县,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实现小康生活,离不开一个个家庭的梦想,今天我们的寻梦之旅就从一个12岁小女孩的梦想开始,这是给她的礼物哦!

来青松乡白银厂村之前,村上的第一书记蒲锋托我们从县城带一个生日蛋糕。

俄晓妮:(希望)舅舅身体健康。

晓妮口中的舅舅,正是2018年6月从南充市南部县农业农村局选派到青松乡的援彝干部——蒲锋。之所以叫他舅舅,是因为在彝族文化中,舅舅是亲戚中最有分量的角色。初到青松乡,蒲锋花了整整三个多月走访了全乡598户贫困户。走访中,他第一次遇见了晓妮姐弟。

金阳县青松乡白银厂村驻村第一书记 蒲锋:我没见过那么又脏又烂,又丑的,真的,黑的像煤炭一样,我心里面都是疼的。

晓妮姐弟的父亲因病已经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姐弟俩平常饥一顿饱一顿,蒲锋当时就做出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供他们读书。逢年过节,蒲锋总会把姐弟俩带到到成都或南充,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蒲锋:他说不喊舅舅了,那喊啥子?喊爸爸,我说你想喊啥喊啥(你为啥叫他爸爸?)(俄凉州)因为他对我们很好。

在白银厂村,蒲锋不仅多了一双儿女,还多了一整村的亲人,为了帮助老乡们脱贫致富,他发挥自己农学专家的特长,带动全村规模种植辣椒、生姜、油桐、花椒等经济作物。帮扶2年多,蒲锋的体重下降了26斤,白银厂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却从2018年的2100多元,上升到了今年一季度的9700多元。

金阳县青松乡白银厂村第一书记 蒲锋:以前我们到这来,那个路坐在车上都不敢说话,一年多就换了9个胎,现在嘛就好多了,村村都通了这个硬化路,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种的东西运出去了。

2018年,四川前所未有地选派5700多名具有扶贫经验的干部到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两年多来,扶贫干部们把他乡作故乡,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为一个个家庭命运的改变而拼尽全力。而脱贫攻坚带给大凉山的还远不止此。

金阳县依达乡瓦伍村村民 吉克惹地:开家长会嘛,因为我就是弟弟家长嘛,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真的有很多很多委屈不知道该向谁说。

给只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开家长会,在彝族女孩儿吉克惹地心中是不怎么愉快的记忆。吉克惹地、吉克土打姐弟两的家在金阳县依达乡瓦伍村,这里贫瘠的土地很难种出足以养活一家人的作物。以前,外出打工是大人们无奈的选择,却让这里的孩子们过早背起了生活的重担。

金阳县依达乡瓦伍村村民 吉克惹地:以前就住在那个山上,看见没有有个风车,每一天都要去砍柴,还要背水,拿两个棍子提着两个大水桶,还要去挖洋芋。

在大凉山,“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造成不少村子世代贫困的关键,而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靠搬。

记者 黄欣:2018年的时候啊,吉克一家从海拔近4000米的黄泥土坯房搬迁到了现在非常整洁漂亮的小洋楼,现在他们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

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吉克采木一家只出了一万元,就住进了100平米的二层小楼房。但是在姐弟俩心中,因为有父亲的回归,这个新房子才能够称之为“家”。2019年,瓦伍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区,并吸纳贫困户加入其中,吉克惹地的父亲吉克采木也回到家乡,在园区入了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