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清退超龄博士”也是一种教育公平

2020-10-22 14:51:32 作者: 东方快评丨“

近日,东北大学清退52名超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其中一人2002年入学“读博”已18年。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6年。(10月21日澎湃新闻)

在差异化、分层化的学历金字塔中,“985博士”显然处于塔尖的位置。高校下大力气“清退超龄博士”,不仅让相关制度规范落到实处,也突破了利益的藩篱和关系的束缚,显然值得肯定。在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清退超龄博士”即使没有损伤一些人的实际利益,也会损伤他们的“脸面”;敢于动真格、敢于啃硬骨头,需要给予肯定。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难以顺利毕业,一方面是由于博士毕业要经历层层关卡,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一些博士生即使不毕业,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存生态;“在读博士”的身份标签,对部分人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只是给脸上“贴金”,因此他们不愿意吃那份苦、受那份罪去追求毕业。一些没有工作、等着拿到博士学位去就业的年轻人,往往会咬紧牙关一鼓作气。

博士有规定的学习年限,“超龄博士”不仅挤占教育资源、影响新陈代谢,也会破坏社会风气。不管是否真心热爱学术、不管将来博士学位有没有用,想方设法地读上博士再说;找门路、找关系,读博机会成为“香饽饽”,让一些原本渴望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的年轻人无缘读博,却让有些“镀金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真正读上了博士,却又缺乏创新能力和吃苦的定力和耐心,导致一些博士迟迟难以毕业。

在过去,高校并非没有关于博士生学制的规定;然而,博士生淘汰机制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制度规范沦为某种意义上的“稻草人”。由于多年积压,退学处理规模之大、超过规定学习年限之久、处理决定之滞后,折射出一些高校的管理“宽松软”的问题。超龄博士事实上的“已退”与形式上的“被退”只不过一张纸的距离,却被搁置了几年甚至上十年。

“清退超龄博士”不仅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还可以重塑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敬畏。对那些角色扮演不合格的“超龄博士”进行清退,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要让那些已有的制度规范真正地发挥效力,而不是让它们形同虚设;对“超龄博士”的放任和纵容,伤害的是守规矩、勤奋的老实人,损伤的是教育公平。

“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有助于激发高等教育活力,点燃希望之灯;既要严把“入口”也要严控“出口”,让“学历不再好混”成为社会共识。高等教育关系到社会流动,“清退超龄博士”让淘汰机制发挥应有作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学历镀金”现象,也有助于激励和鞭策求学者更用心、更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