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斯雄《天柱山记》

2020-11-07 09:37:10 作者: 荐读 | 斯

“‘止泓’二字,一般作何解?”

“‘止’,在古代被视为做人的智慧,所谓‘知止不殆’,意思是一个人知道适可而止,就不危险。‘泓’,清水深而广。‘止泓’要表达的应该是庄子的思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柏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

周虎题刻“止泓”二字赠好友,算是互勉之作,有告诫,有自慰。

身处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赵希衮似乎特别钟情于“止泓”二字。离任外调之前,在天柱山留下两幅以“止泓”为标记的石刻。在后来无锡、泉州等地的宦海生涯中,赵希衮始终勤于政事,关注民生,官声不菲,并常以“止泓赵希衮”为标记存留石刻,俨然是修身处事的座右铭。

古人崇尚儒家兼济苍生的宏大抱负,提倡道家“适可而止”的处世修养。与潜山市相邻、同属安庆的太湖县,南宋时建有一处“止泓亭”,并存诗一首:“止泓清而明,如彼秋月满。以此观我心,澄源斯近本。”这或许更接近周虎、赵希衮心中“止泓”的本意吧。

流水不定,静水则宁。不定为躁,定之则止;以止为静,借静观心。一个人只有内心安定,才可以明心见性。安静的池塘所倒映的一切事物,好像也是静止的一样,有安定清明的心态,方能包容一切。

修身如此,治国亦同理。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无论社会如何震荡、世事如何变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以静制动,不怒而威,多练内功,兼济天下,乃为政之要、立身之本。“幸能正生,以正众生”,方可达至“唯止能止众止”。

“中天一柱”的天柱山,历史上也曾几度兴衰、几度沉浮。在岁月的雨打风吹之下,如今,山还是那座山,静静地悄然兀自耸立着,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始终巍然屹立,风貌不减,风华依然。

雾起雾去,可曾想,能不是山河依旧?其实,花开花落,既回首,依旧是万家灯火。

心中默念着“止泓”,回看天柱峰,不免有望峰息心之慨。盘桓山谷泉边,仿佛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不知不觉中,真要“坐石上以忘归”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