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07日第07版)
天柱山记
斯雄
天柱主峰 黄俊英摄
皖南多山,名山也多。
比如黄山——被徐霞客称作“黄山归来不看岳”;比如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李白誉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不仅如雷贯耳,而且早已闻名遐迩,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与巨人比肩,在仰视的同时,难免被俯视。一旦回避不开,多少会有些憋屈和尴尬。
其实,安徽还有好多风景绝佳的大山,景色并不逊于黄山、九华山。只因过于扎堆儿,罩在名山盛名之下,容易被忽略,不能闻达于江湖,感觉倒像是投错了胎。换到别的地方,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庚子年初秋,应当今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之邀,冒着蒙蒙细雨,前往潜山市。她有热爱家乡的浓厚情结,两年前曾带我参观过“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故居。此行的目的,是登天柱山。
天柱山处潜山市西部,为大别山东延余脉。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深藏万山丛中,峻拔高耸,直插云霄,势如擎天之柱。名曰天柱山,即指此形似和形胜。
远望天柱峰,一峰高耸,孤立擎霄,屹然独尊,峭拔如柱。峰下有峰,如石笋林立,陡如层塔,环绕拱拜。登峰环视,有奇峰,有怪石,有幽洞,有峡谷,或峰峦横空,或翠屏舒展,或空邃深幽,或蜿蜒逶迤,雄奇灵秀,别有洞天,令人目眩。难怪有人惊呼:“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世间美景,大多是大自然的造化。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带来强烈脆性变形与断裂,当时天柱山地区和整个大别山区一样,急剧上升隆起,高达千米以上;遽然平息之后,长期风化剥蚀,一动一止,把天柱山装扮出这般模样,遂成大自然的杰作,有如凝固的艺术。
天柱形胜,贵在天然。美,其实是有好看和耐看之分的。自然天成的风景,往往相似之处甚多,如果没有人文底蕴,好比天生丽质的美女,少了内涵,即使姿容再出众,也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不经看、不耐看,终归还是美不起来。
一山而多名,背后一定有文章。天柱山恰恰就有好几个名字。
天柱山在春秋时,属皖伯封地,故又名皖山,亦称皖公山。安徽省的简称“皖”,出处就在这里。天柱山又名潜山,潜,古为簪,形“尖”也,意即该山多为尖形。旧《潜山县志》曰:“县以山名,山以潜名。”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析置潜山县,因境内潜山即天柱山而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行南巡狩,登礼天柱,“号曰南岳”,天柱山又添万岁山之名,简称万山。
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杨坚志在南疆,诏封湖南衡山为南岳。此前700年间所称南岳的天柱山,改称“古南岳”。
天柱山所在的潜山,临江负淮,自汉时起即为兵争重镇。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首置同安郡,即为郡治,此后至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连续600余年,均为郡、州、府治。
山要有名气,光有景有史,恐怕不够,还得有人和文。
还好,天柱山胜景吸引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李白曾求仙访道到皖西,远眺天柱峰,挥笔写下《江上望皖公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在《题天柱峰》诗中发出感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颂天柱山之雄奇壮丽,发流连忘返之幽情。
那天登山前,韩再芬建议,先去看三祖寺西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寺西有山谷泉,老远就能闻见潺潺之声。泉边崖壁巉削,松萝丛覆,流水宛转清冽。300来米的河谷,东侧崖壁和河床巨石,共镌唐贞元至民国1000多年间的诗、文、题、记等各类石刻近300方。这些真书手迹,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属珍贵之作。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摩刻文字和造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盛行于北朝时期,此后一直连绵不断。
很早就听说,西方人到中国旅游,对摩崖石刻往往很不理解,认为破坏了大自然的风景。我过去也曾有此同感,觉得与今人在景区乱刻“到此一游”,同工异曲。也有人告诉我,两者的区别在于:古人是书法,今人是涂鸦。
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大多是用心之作。镌刻者一般文字、书法、美术皆精,让艺术富于天然意趣,为自然风景增添人文气息,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倒也无可厚非。
沿山谷拾级而上,一路看来,题刻者果然都有来头,真不是胡乱涂鸦。唐有吕渭、李翱,宋有王安石、黄庭坚,明有胡缵宗、李元阳等,真、草、隶、篆、行俱全,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简直就是一座石壁上的书法天然博物馆。
听着天柱山管委会资深解说许一川先生的介绍,我们边走边看。
“止泓”——我被东侧崖壁这两个特大的楷书字深深吸引住,半天挪不动脚步。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止泓” 程斌摄
大字通刻65×126厘米,比前后周边的字都大许多,相当醒目。字体雄厚博大,雅秀遒劲,端庄清新,沉着方正,洒脱自如。
近瞧,左侧有4行竖排小字隶书:“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
我在“止泓”前端详良久,转身就教于许先生。
“这是南宋武状元、抗金名将周虎于1227年应邀游天柱山,住山谷寺,为宋王朝宗室子弟、时任舒州也就是安庆知府赵希衮题写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