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一处市场,见到卖河南粉条的老乡,倍感亲切,于是停下脚步,上前攀谈,大哥得知作者也是河南人,相距还不远,称完手中的粉条,热情介绍起了宝鸡周边的景点。
大哥姓徐,老家是河南许昌人,今年45岁,来宝鸡已经有些年了。这几年从禹州市贩运一些粉条,在当地进行销售。徐大哥说:前些年生意好做,那边的老乡过来卖粉条的不多,这两年不怎么行了,来的人多,大量机器粉条假冒手工粉条,慢慢地就把河南粉条这个牌子毁了。
市场上卖粉条的有两三家,有河南人也有宝鸡本地人。徐大哥自称和朋友在禹州承包了200多亩地,加上再收购一些红薯,每年能运过来30吨左右,基本上春节前能卖完。
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父母帮忙照管,他和妻子就在宝鸡一带跑着卖粉条。徐大哥介绍说:“咱是搞批发的,卖的价钱也不贵,宝鸡这边河南老乡多,见不着人了管打电话找我。这个市场,我是一个星期来一次,老在这儿也卖不多,我们都是几个大市场转着卖。”
和徐大哥聊天的工夫,已经有不少人围过来,询问是不是今年的新粉条,质量怎么样。“你只管净放心吧,禹州的手工粉条,好粉条。咱在这儿卖了快十年了,质量不行早就叫打蹿了……”徐大哥说。
一位大妈看到作者拍照,说话又是河南腔调,问了一句:“你也是河南来的?来玩的?”得到答复后,大妈很高兴:“我也是河南的,我南阳的,新野,你知道不知道?好多年不回去了。我年年搁他这儿买粉条,去年过年买了30斤,吃完了,咱河南的粉条跟这边的不太一样,咱那边的好吃。”
徐大哥抱起一杆粉条,放进特制的铡刀,拦腰截断,装进袋子里。“东西管不管(管,河南豫东一带方言,好、可以的意思),得叫老顾客说话,我说咱这粉条再好,那不管,得叫顾客自己尝了,他们说好吃才算。”
徐大哥的摊位上摆放着粗粉、细粉、宽粉、粉垛等不同的品类。“一年也就这几个月生意,沿过年跟前就没有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啥人种红薯,咱自己200亩地一年也收不了多少,还得跑到汝阳、宜阳再收点。这东西太压钱,现在生意不好做,一年能卖三两车就算不错了。”
南阳大妈付钱的时候,徐大哥对妻子说:“少收两块钱,零头抹了吧,都是老乡,吃好了再来。”
询问徐大哥一车粉条有多少,他笑了笑,说:“粉条蓬松,一车拉不多少,也就是十吨八吨的,我一年最少卖3车。”作者暗暗计算,就按3车,每车10吨,那就是3万斤,摊位上最便宜的粉条是10块钱一斤,这一年可不少赚呀。
“也不中,拉得远,也就是打个价格差,赚不多钱。今年粉条刚下来,咱厂里有冷库,卖的早,到天一冷,卖粉条的家就多了,还有你们洛阳的粉条,也过来卖。要是再冷点,我就往西边去,不跟他们争,搞价格战没意思。”
聊起来家里的孩子,徐大哥说:“咱是没文化的,不会教孩子,只能出来挣点辛苦钱,孩子学习啥样,只能靠学校老师了,不过俩孩子都算听话,出来累点吧,也值得,当父母的不是都是为了孩子嘛。”
因为收红薯、制作新粉条,徐大哥最近在家里呆的时间算是长的,接下来到处跑着卖粉条,就没有时间在家了。
徐大哥的妻子不怎么说话,安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有些无精打采。
“昨天晚上卸粉条,就俺俩,卸了一大车,困了。不敢用工人,大半夜的,装卸费太贵,咱做的是小本买卖,能省一毛就是赚一毛。”徐大哥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便利,任何商品再没有影视剧里面的那种暴利,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每年都不断输出着各种优质的农副产品,希望在外的这些老乡们做生意的同时,不仅珍惜产品的声誉,也能够珍惜河南劳动人民的声誉。